如果让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师生选择他们2009年的年度关键词,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湿地行”,因为在今年的4月至11月,全国电大350万师生参与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共同主办的以“知行感悟湿地”为主题的“09湿地中国行”大型公益阅读活动。他们边走边读,且行且悟,得到了一场全新的环保阅读体验。

获奖绘画作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芸
紧扣时代脉搏
在日前举行的“09湿地中国行”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袁继明评价这项活动“紧扣了时代脉搏”,这并非虚言。无论是前段科幻大片《2012》的热播还是近日哥本哈根大会上各国政要的交锋,都能看出气候、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同森林一样,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在提供淡水资源、净化水质、提供物产、减缓风暴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功能,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孕育人类文明和传承人类传统及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湿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湿地生态功能也不断退化。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研究表明,全球湿地消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就是捍卫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什么是湿地?湿地有何功能?如何保护湿地?这样的问题恐怕很少有人主动关注,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是看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湿地保护知识的匮乏,而将本年度的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题定为“知行感悟湿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说:“保护湿地就是要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功能,要建立起有利于湿地保护长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这两点必须建立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基础上。相信‘09湿地中国行’的开展,必将有效填补人们在湿地生态科学知识方面的空缺,引导全社会科学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行合一 走进湿地
“参加此次活动的收获远比我获得一个好的奖项更有意义。”作为中小学学生代表,天津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张妍哲在天津电大分会场通过双向视频会议的方式发表感言:“通过参加‘09湿地中国行’读书活动,学习与湿地相关知识,让我对湿地这一重要的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了我对湿地保护的强烈之心”。
张妍哲是在暑假期间来到天津电大海燕数字化学习中心参加志愿者活动,被那里举办的“09湿地中国行”读书活动的宣传画展所吸引,随即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
“09湿地中国行”活动分为湿地知识的普及宣传、阅读与考察、湿地观感与环保行动三个阶段。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组委会宣布了专家推荐的书目,包括《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等一批通俗易懂、知识丰富的科普图书被推荐给了广大青少年。此外,活动组委会还精心组织发布一批多媒体影视宣传片;中央电大邀请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陈克林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张明祥教授等进行的湿地专题讲座通过专题网站发布;浙江电大为本次活动专门录制了湿地文献与图书服务有关的IP课件,通过电大远程教育系统,向基层教学点和社区学习中心播放。中央电大和各省级电大开展了以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学生论坛等形式的专题活动,使参与者进一步深化了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更是读书学习应该追求的境界,这次的读书活动也践行了“知行合一”这一美好传统。全国电大组织开展了多项走入湿地的活动,通过“行”,让广大师生亲近自然,感知湿地。南京电大来到了“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江苏盱眙湿地;青海电大奔赴青海湖金银滩大草原,发出了“湿地就在脚下,保护从我做起”的号召,陕西电大的师生被洽川迷人的湿地风光及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深深吸引……
本次活动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行”——以读书征文、摄影比赛、书画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创作评比,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广大师生、社会青年阅读、认知、考察湿地并进行作品创作。竞赛共有120多万电大师生及普通高校师生等参与,收到读书征文10万多篇,摄影作品4万多件,书画作品8000多件。最终132篇读书征文、85件摄影作品、87件书法作品、37件绘画作品获奖。这些作品从不同层面和方向,反映了对阅读、环保、湿地、生态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代表性。
别让湿地成为“过去的事”
在获奖的绘画作品中辽宁电大邹勤的那幅《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感慨和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一对行走在干涸的土壤上的水鸟母子,水鸟妈妈正向孩子讲述自己儿时的生活场景,那时水草丰美,天空碧蓝,远处还有自由的鸟儿在飞翔……
这样情形的“现实版”也有存在,江苏电大塞夫的文章《亲历湿地》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与妻子一同在江苏电大读法学专业,因参加“09湿地中国行”读书活动,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湿地知识,没想到引起了年幼的女儿的兴趣。于是决定在一个双休日一家三口驱车去家附近的黄旗海,一睹湿地的风采。到达黄旗海畔后,塞夫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个美丽之海竟然干涸了,裸露的海底泛出白色的盐碱渍,远远望去像一口熬干了水的大锅。塞夫只能把“黄旗海畔天水一色,渔舟唱晚,芦苇摇曳,野鸭成群,碧草茫茫,蛙声齐鸣”当做故事讲给女儿听……
读“09湿地中国行”组委会推荐的征文文章,很多都是在讲述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那些美好的场景总是在消逝。江苏电大薛成创作的《滩涂的背影》荣获征文比赛电大学生组一等奖,在总结表彰大会上她表达了对湿地状况的担忧:“现在滩涂的岸线一直在后退,如果局势继续严峻,滩涂最后势必只会活在我们生冷的图片、记忆和梦境里,变成午夜惊醒后的几度魂牵梦绕,那种在泛黄久远的老照片里短暂讲述滩涂故事的情形,不是滩涂人想要看到的。”是的,滩涂岸线的后退不是滩涂人想要看到的,祖国每一块湿地的缩小、消失也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相信在“09湿地中国行”活动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湿地保护的队伍中去。
《科学时报》 (2009-12-24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