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22 22:18:54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还能维持多久?

 
“人如果远离了土地,心灵就会变得更坚硬,进而不懂得尊重自然和有生命的东西。”
 
□陈涛
 
耕地形势严峻
 
2009年2月26日,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与1996年的19.5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1043亿亩。这18亿亩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在未来12年里仅有2100万亩农转非耕地,平均每年不足180万亩。如果按照过去12年每年减少耕地计算,这18亿亩耕地是难以保住的。而这18.2574亿亩耕地中,土地品质良莠不齐,有风沙、盐碱、干旱地,有坡地、平原、涝洼地,亩产高低不平。同时,在18亿亩耕地中,还有1.5亿亩受化肥、农药、“三废”污染的耕地。12年间所减少的耕地几乎都是城边郊区的优良菜地和农田,与城市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人口不断增加,粮食尚有缺口
 
耕地是生产粮食、蔬菜和主要副食品的基地,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涉及一个国家民众及其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这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又是怎样呢?这几年全国粮食产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而且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粮食产量5亿吨。但是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粮食只能保证97%的需求量,每年仍有500亿斤粮食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中国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到2033年中国人口出现高峰总量达到15亿(不包括港、澳、台),而粮食需求量据中国农科院农业文献信息中心估计可能达到7.02亿吨,到时中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6.9亿吨。中国是世界上产粮和粮食需求最大的国家,据分析,中国粮食产量每下降1%,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增加粮食进口500万吨。中国每年进口粮食增加或减少5个百分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就上涨或下降30%左右,从而影响到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保证让中国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应对粮食产量的波动。这就需要保证使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面对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消费有增无减,而耕地只减不增的严峻形势,如何保护18亿亩耕地不被突破呢?
 
1. 严格土地产权保护
 
目前土地违法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因为政府垄断,市场失灵,土地价值被占。二是产权不明,农民土地所有制缺乏稳定的预期。如果能赋予农民土地长久承包权,土地价格形成过程中,使农民享有定价权;同时使农民扣除种粮成本后,仍然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农民就有种粮的积极性,耕地可以得到进一步保护。由于目前农民缺乏土地保护权和控制权,基层政府可以借助政府权力,强行低价把农地征为“国有”。几年来的现实情况说明,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基层政府违法滥占耕地,违法用地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些政府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怕失去土地,盲目扩建城市,建新城,建大学城,大搞开发区。几乎每个区县,甚至乡镇都有开发区。可有的开发区开而不发,有的至今还有大片土地闲置,为此,应建立干部保护耕地责任制。在干部考核中,应将保护耕地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样列入年终干部考核内容,使之对耕地开发利用有所约束。与此同时,应定期利用土地卫片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的动态巡查和执法。通过卫片检查对违规用地进行纠正和处理。
 
2. 走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展期,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是一些城市擅自改变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任意扩大城市范围,众多城市盲目提出要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要将城市人口扩大至千万以上。2007年中国城市人口达5.99亿,城市化水平达44.9%。预计2023年,中国城市化率达60%,届时将有3亿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目前美国、日本的城市化率为75%~80%。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但也不等于实现城市化就能实现现代化。拉丁美洲城镇化率95%,但1/4是贫困人口,约有2000万人口流浪街头。因此城市化要视各国具体国情。中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拥有资源比较低,中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美国日本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高出5~10倍。由于城市化的扩大,中国每年有300万失地农民需要安排,这对城市各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所以一些专家指出,中国城市化率每年以0.8%~1.0%为宜。同时发展中小城镇和城市群,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
 
3. 开源节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耕地复耕指数,提高单产
 
开源节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耕地复耕指数,提高单产,是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包括中低产田的改造,作物品种改良,荒地、荒滩、盐碱地的开发,污染土壤的修复,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生产,新型肥料研制,兴修水利,防洪抗旱等。
 
据统计,我国尚有宜农荒地3500万公顷,其中可耕农田1300万公顷,合1.95亿亩。这主要集中在北纬35°以北地区,东北最多,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次之为西北,内蒙古,南方广大红黄壤丘陵山地和滨海盐碱地,分别拥有相当数量宜农荒山荒地和滩涂资源,有利于开荒与围垦。所以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除了提高现有耕地单产外,要开源节流,向荒地、盐碱地要粮。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自然灾害的增多,干旱加剧和水资源的短缺等等,增加粮食产量仍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4.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是中国耕地粮食新的希望
 
早在远古时代,木本粮油就是人类最基本的食物来源,后来随着农业发展,小麦、玉米、稻谷等耕地作物逐渐代替木本粮油,而作为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本粮油成为我国粮食不足的重要补充。近几年我国由于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木本粮油如橄榄油、油茶油、板栗、核桃、枣等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喜爱的健康生态食品。我国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多样,大部分地区都适宜栽培木本粮油树种,我国木本粮油树种资源丰富,其中木本粮食100多种,木本油料200多种。种植木本粮油不与粮争地,而且受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较小,可以在我国占国土面积69%的沙区大面积种植,同时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当前我国食用油进口高达50%,2008年1至5月,大豆进口占粮食进口的86.9%。如果通过增加科技投入,运用新品种改造,将现有5000万亩低产油茶一半改造成高产油茶,就可腾出2500万亩油茶耕地种粮食,这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像文冠果、麻风树、光皮树等含油量极高,完全可以代替粮食发展生物柴油,且具有更好效果。但是我国目前木本油料树种不成规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这制约了木本油料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目前我国有木本油料1.6亿亩,如果将其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针与方向,加大投入,建立形成规模的各种木本粮油的生产基地,则我国的耕地粮食就会有新的光明前景。
 
5.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保护耕地
 
保护18亿亩耕地,不仅从数量上而且要在质量上加以保护,以提高土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现在尚有1.5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为此,需要对全国耕地开展土壤污染普查,对已被污染的土地根据污染轻重、修复难易程度、利用价值等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的科学研究,实施修复工程。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面积,提高农作物经济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要加大防洪抗旱工程的投入,北方地区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防风防沙,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尊重自然和有生命的东西
 
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好18亿亩耕地。正如印第安有句名言:“人如果远离了土地,心灵就会变得更坚硬,进而不懂得尊重自然和有生命的东西。”
 
作为一个农民子弟,一个从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笔者对农村、农民、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每当回到故乡,看到大片大片的良田变成高楼大厦,变成开发区,变成大学城,真是喜忧参半,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昔日片片的油菜花香闻不到了,秋天随风飘荡的金黄稻浪看不到了,一条条游着鱼儿、清澈见底的小溪被填埋了。再过十年二十年,昔日的江南水乡的风貌只能靠老人们回忆了。
 
(作者单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09-12-23 A3 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