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海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17 20:24:53
一个独立医学实验室快速发展的轨迹
 
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在短短5年时间里,快速发展成为独立医学实验室领域的一颗明星,年营业额由一年几千万元发展到2009年的近3亿元,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发展优势。迪安医学检验中心董事长陈海斌说:“我们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和提炼,才有今天的迪安。”

 

□陈海斌
 
迪安于1996年成立,当时做医疗器械、技术代理合作等代理贸易。到2003年,迪安年营业额已达到五六千万,企业已经由解决生存问题变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代理总是受别人的制约和影响,说不好迪安明天就会销声匿迹。迪安到底要成为一家怎样的企业?使命是什么?怎样把迪安做成百年老店?这个战略问题摆在了迪安决策人面前,那就是要进行商业模式上的转变。
 
要做什么呢?肯定是不能离开医疗行业这个大环境,因为之前的工作一直在诊断领域发展,对这个行业熟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可以做诊断产品和诊断服务。再进一步分析,做诊断产品,进入基础差,很难做,于是确定做服务,那么是做体检、医院、还是其他?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发现体检、医院等已发展成熟,竞争太强,难以做好。而在对亚太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他们地区虽小,但独立实验室已很多,市场很大,发展成熟;而当时国内独立实验室几乎无同行竞争,而迪安原来一直在诊断领域发展,有很多客户资源沉淀,应该好做些。最后确定做医学独立实验室,于是在2004年正式成立医学检验中心。正与先前分析的一样,迪安做独立实验室,成立之初就有一百多家客户,这得益于原来从事体外诊断产品贸易代理时资源的沉淀,也为起步打下了基础。
 
2007年到2009年又是企业的一个转型期,这次转型是观念的转型,用3年时间实现了观念的转型。因为原来一直做贸易代理,直到做独立实验室以后才发现,做独立实验室和原来做贸易代理完全不一样。
 
首先,贸易的商业模型简单,而做独立实验室投入很大,成本很高。独立实验室需要有一个无缝链接的服务,精准的检验技术,检验结果的及时传送等,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挑战很大。其次,在业务上,进入这一行才发现,做独立实验室和想象的很不一样,受政策、体制制约特别严重。国外医学独立实验室主要以常规技术为主,而且已经做得很大,美国最大的一家,年营业额60多亿美元。而中国国情是公立医院占绝对主导地位,每个医院科室健全,有自己独立的检验科,常规项目利润也比较大,医院一般是不会外送的。我们现在业务量的85%以上都来自“三高一新”的项目,即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新技术(新项目)。医院不愿做,做就可能赔本的项目,才会外包给我们,像PCR项目(分子诊断项目)、病理诊断项目等。PCR项目国家规定二级以上医院才允许开展。我们现在PCR每个月大约有两万多份的检测量,而一般大型三甲医院也就有一两千的检测量,我们是三甲医院的十多倍。病理诊断项目是经验科学,要靠经验,对专家要求比较高。
 
针对以上情况,在观念上必须进行转变。我们在立足于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做无缝链接的服务,实施物流、技术、信息三位一体融合,形成了一个无缝链接的完整产业链。市场业务开发、取样、运输、检测、发送检验报告、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链。
 
其二,实施标准化:服务理念标准化、质量体系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
 
第三,实现成本领先:1.供应链成本领先;2.上下游整合成本领先;3.人力资源成本领先;4.内部交易成本领先
 
第四,进行管理创新:我们的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创新,从质量、客户服务、财务内控、营销模式等多方面开展创新。
 
在发展过程中,迪安是如何平衡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规模和效益其实是速度和耐力的问题,迪安发展经验总结成八个字就是:“顺天应人,守正出奇”,即在做好技术、质量、成本、服务等基本面的基础上,创新、求异、求发展。
 
在全国扩张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政策性、地区性差异很强,因此,我们今后发展战略强调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发展策略是立足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遵循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理念去发展。
 
迪安是一个从零开始的企业,扎扎实实,一步一步走来,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变,善于总结和发现,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时报》 (2009-12-18 B3 检验医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