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郭曰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10 21:31:59
《呵嗬》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郭曰方
 
李发模是黔北大山的儿子。30年前他站在黔北的大山之巅,以泪洗面,发出震撼诗坛的《呼声》。至今,那充满良知、正义和真善美的呼声还在人们耳边回响,而这位从深山峡谷里风尘仆仆走来的人民诗人,又以一声《呵嗬》喊出了一个伟大民族在历史隧道穿行的响亮呼号。这部叙事长诗洋洋5000余行,以大气磅礴、婉约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大西南边陲仡佬族的风俗民情和勤劳智慧,热情讴歌了这个民族的创造力量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古老的神话传说与民族抗争的现实交织成仡佬族奋进的足迹,因此可以说,《呵嗬》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民族史诗。
 
从《呼声》、《遵义之歌》、《我思我在》到《呵嗬》,我们可以突出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已经逐步达到又一个新的高度。通读《呵嗬》这部叙事长诗,我以为有几个更加突出鲜明的特色:
 
一是对诗歌人民性的深刻表达。《论语·阳货》中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所谓诗言志。《呵嗬》通过仡佬族一对青年男女山蛮和水妹的爱情故事的描述,高度集中地反映了仡佬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歌颂了仡佬族人民的高尚品德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无情地鞭笞了丑恶与奸诈。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起伏转折,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心灵与脉搏的跳动,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李发模的许多诗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反映民生的喜怒哀乐,为人民而放声歌唱。著名诗人艾青在《诗论》中指出:“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诗歌人民性的深刻表达与诗人的创作思想自然融合,使李发模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大题材,大主题,是李发模诗歌的一大特色。
 
二是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风格。李发模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已经形成只有李发模才有的独特艺术风格。读他的诗,总有一种“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语)、“大江东去”(苏东坡语)的感慨。无论写人绘景,还是状物抒情,即便是一个微笑,一朵浪花,一弯月亮,一 杯美酒,都洋溢着雄奇独特的韵味。在《呵嗬》这部长诗里,李发模的诗歌艺术风格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思奇特,意境奇特,语言奇特,意象奇特,加上又赋之以奇妙而意蕴深刻的思辨,常常叫人拍案叫绝。记得发模在一首短诗里有这样的诗句:“让心飞起来,便有鹰的感觉/让脚扎下根,便有树的感觉/让肩耸起来,便有山的感觉/让情动起来,便有水的感觉。”我每次与发模见面交谈,他那忠厚的面容就像大山里淳朴的老农,他那飞扬的话语常常把我引向高远的天空,他那刚直倔强的性格就像挺立在高山的苍松,他那清澈透明的情感犹如赤水河翻腾的浪花。是的,发模是鹰,是山,是树,是一条奔流不息、激情澎湃的大河。这是我真真切切的感觉。他的诗歌之所以气势非凡,气象恢弘,我想,这大概与李发模的人生阅历密切相关。如上所述,他生于大山,长于大山,黔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注定要养育出李发模这样大气、大度、大气派、大手笔的诗人。
 
三是对人性中真善美与诗歌美学的深刻挖掘。李发模的诗歌或长或短,题材或大或小,或写人间的喜怒哀乐,或写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大气豪放也好,婉约细腻也罢,都洋溢着对真善美的歌颂,都散发出奇美的艺术气息。在《呵嗬》长诗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例如,在诗篇的卷首,他在写仡佬族的历史时写道“我,山似伏地虎豹/河似龙蟠,瀑似大风展翅/地盘业主,竹为图腾/九天天主是我祖先/来自天上,住在树上/天之子,落地以干栏而居。”只用了短短6行,把一个伟大民族的诞生刻画得活龙活现,形象深刻;又如,在《逃亡》一章中,山蛮爬上树梢想起年少时与水妹一起的情景,在树梢上“想掏飞翔,却掏出月亮/月光滴在水妹的小脸蛋上/红润似初月/飞翔着月光。”接着又想起他的水妹:“以竹筒/在井中舀水,一筒一筒/舀着月光,木筒里/荡漾着月亮。”
 
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时而挥洒泼彩,描绘出大气磅礴的写意山水,时而勾勒出细腻传情的工笔画图,令人流连驻足,百看不厌。
 
四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歌的继承发展。李发模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他的独特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哲学思维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个人气质、艺术修养密切相关,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诗歌语言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歌传统。在《呵嗬》中,有许多篇章都采用了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形式的创作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山溪流淌、叮当动听。如《仡佬盘歌》一章,山蛮们和水妹们对歌,一唱一和,情趣交融,让人想起刘三姐那优美的歌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是很讲究“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四溟诗话》主张诗歌“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凡诗歌大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仅在炼词、炼字上为了“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且,还很注意诗歌的音乐性。从《诗经》始,到新时期的民歌,其音韵的明快动听,节奏的跳荡舒缓,是很值得今人学习的。在《呵嗬》中李发模采用民歌体的创作手法,充分显示了他驾驭语言艺术的杰出才能。
 
在当今诗歌创作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时代,李发模的《呵嗬》无疑给诗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科学时报》 (2009-12-11 B4 文化长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