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苏青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6 21:34:13
喀纳斯神奇的“呼麦”

 

■苏青
 
到新疆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当然是喀纳斯湖。但是,到了喀纳斯,如果没有听过图瓦人演唱的“呼麦”,那就等于白跑了一趟。
 
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据说是由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在这里的老弱病残士兵繁衍而来,也有人说是500多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还有人说源自早年蒙古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此地。图瓦人保留了蒙古族人的基本生活习性,以狩猎为生,善射箭、骑马、滑雪。这是一群勤劳朴素、勇敢强悍的人。
 
游完喀纳斯湖后,我在布尔津县的朋友陪同下拜访了图瓦人的家。旅游区的图瓦人村落,家家户户都挂着“家访”的招牌。在这里,“家访”就是一种收费的旅游项目。你花钱访问图瓦人的家,他们用马奶茶、奶酪等当地小点心招待你,向你展示图瓦人的生活用品和捕猎器械,给你讲述图瓦人的历史,最后的节目才是为你演唱。
 
给我们演唱的图瓦小伙子,号称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又到蒙古国进修过。他先用一种类似于马头琴的乐器为我们弹唱,然后用一种叫“楚尔”的乐器为我们吹奏。“楚尔”的形状有点像箫,非常轻,长度大约五六十厘米,下端粗于上端,中间有几个用于吹奏的小孔。主人告诉我们,这种乐器为图瓦人特有,是用喀纳斯湖边生长的一种叫“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制成的。用“楚尔”吹奏出来的音乐沉郁、低沉、苍劲,整首曲子吹奏下来,曲调变化不大,但非常独特,颇有韵味。
 
真正令人称奇的还是“呼麦”。图瓦小伙子演唱时喉管里发出了一种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无比奇妙的声音。这种声音时而高昂激越,有如金属相互撞击;时而清彻透亮,宛如弓箭飞离满弦;时而深邃低沉,恰似火车贯穿隧道;时而尖锐急促,好比利器彼此相接;时而绵延悠长,仿佛月亮坠入池塘。我们听得半信半疑,这真的是人的喉管发出的声音吗?听得惊心动魄,小小的木屋里好似有千军万马在奔腾!听得如醉如痴,小伙一人就把需要一个乐队干的活包圆儿了。这真是天籁之音,整首曲子的音域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接大地之边,细如探粒子之极。
 
演唱完毕,主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呼麦”的知识。
 
“呼麦”是图瓦人独有的一种演唱艺术,它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原义指“喉咙”;所以,“呼麦”可以说是一种喉音的演唱艺术。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以上声部的声音——声带发出低沉的基音,口腔发出高亮的泛音,同时运用气息调控,以此形成罕见的多声部演唱形态。这样,演唱者就能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发出高音区的曲调。
 
相传,古代蒙古士兵作战前,均须列队高唱潮尔合唱(“潮尔”在蒙古语中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鸣响或共振回响之意,后将带有持续低音的各种形式的音乐统称为潮尔),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载歌载舞。众多军人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合唱声浪,会产生出缥缈的泛音效果。后来,蒙古人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并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创造出“呼麦”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
 
演唱的图瓦小伙告诉我们,如今中国的“呼麦”仅存于喀纳斯地区的图瓦人之中,他是图瓦人中为数极少的“呼麦”传人。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纳斯不知新疆之美,没有听过“呼麦”不知音乐之神奇。
 
《科学时报》 (2009-11-27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