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5 21:17:12
红氍毹上的坎坷人生
 
如果不是因为电影《梅兰芳》的热播,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孟小冬只是一个尘封久远的名字。电影里,因一出“游龙戏凤”而与梅兰芳暗生情愫的孟小冬最后只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绝尘而去的背影。然而,电影中的故事并非全部事实。
 
近日,《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一书的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京剧院举行。这位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末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京剧“冬皇”,她坎坷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突出的艺术成就,至今依然是大家说不尽的沉重话题。
 

《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万伯翱、马思猛著,东方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定价:28.00元

□本报记者 钟华
 
技艺绝伦的京剧“冬皇”
 
《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一书的第一作者万伯翱是中国传记学会会长,有多部作品行世,亦是京剧50年的老戏迷。 而另一位作者马思猛,乃是新中国戏剧界名人马彦祥和云燕铭之子,被誉为是“在中国京剧后台里泡大的”。他们长期关注中国京剧界,对菊坛掌故多有心得体会。因此,本书对于孟小冬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娓娓道来,并着重戏剧史料的钩沉和翔实展示,是一本很有特色和价值的传记文学评论作品。
 
万伯翱说:“经过我和思猛兄对孟小冬的艺术成就的学习总结,我们对当年梅孟的‘啼笑因缘’、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复杂人生,以及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伶人的命运都有了不同于旧的诠释和评说。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评说这位曾经轰动中国菊坛的一代名伶的坎坷人生。希望这本小传能使读者重新认识那些曾被脸谱化了的一代人,重新理解那些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主人公。”
 
孟小冬1907年生于京剧世家,祖父孟七和父亲、伯、叔均为京剧演员。她5岁学艺,7岁登台,先后向姑父仇月祥和谭鑫培的琴师孙佐臣学习须生,宗孙派(孙菊仙)。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孟小冬于1924年北上投师,潜心研究谭派演唱艺术。3年间,客居新天津报社,苦练基本功,终成一代名伶。她1927年与梅兰芳结婚,1933年离异。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直到1943年余叔岩病逝,终成余派传人中执牛耳者。1949年离沪赴香港定居,1950年与杜月笙结为夫妇,1951年杜病逝后在香港课徒传艺。1967年,移居台北至1977年与世长辞。
 
京剧名家、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维康在看完《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一书后深深感动,她说:“我作为一个京剧人,没有理由遗忘那些以戏为命的前辈,没有理由遗忘艺术成就卓绝又重情讲义、识大体爱国家、声名显赫的‘冬皇’孟小冬。每当我们谈到孟小冬都会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敬意,这个不平凡的女人为了学艺终其一生义无反顾地向艺术的顶峰攀登。为了学习传承余派艺术,她精益求精,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对自己近乎苛刻,因此才取得了世人仰慕的成就。她以女老生的身份,凭着高超绝伦、出神入化的造诣,征服了几代京剧观众。她的光荣也是京剧的光彩。我也感谢万伯翱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将这些如珍珠般的小故事潜心挖掘出来,精心打磨,实现了珠连成串,我们才有幸读到这本好书。”
 
在细节中还原一个时代
 
除了着重介绍孟小冬在京剧艺术上无比艰难和极其勤奋的探索以及她在艺术生涯中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书中还详细介绍梅(兰芳)、孟、杜(月笙)之姻缘关系,特别是对杜月笙在孟小冬一生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予以重笔描述。更加难得的是,对于旧上海滩风云人物杜月笙,作者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于杜月笙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积极抗日的行动给予肯定的评价。
 
尽管两位作者并不是孟小冬的同代人,但他们孜孜不倦地从前辈们留下的墨迹中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此外,他们还深入采访。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万伯翱特地去台湾采访了孟小冬的义女、杜月笙的亲生女儿杜美霞,获得了大量书籍、报刊、照片等珍贵资料。
 
“以往其他关于孟小冬的著述中对杜大多语焉不详,本书特以一章之篇幅,给杜以较完整之介绍,从而丰富对于孟小冬的认识。”万伯翱说,“好的人生评传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材料,杜月笙毅然决然振臂高呼抗日,而且见诸实际行动,募捐金银款项及大量物品(包括孟小冬的金银首饰和义演所得),组织了由店员、帮会成员、工人、学生和失业青年等组成的游击队炸毁了自己和别家公司在长江上的几艘轮船堵塞航道以阻挡疯狂的日寇西进,他甚至自己掏巨资印刷大量的《鲁迅全集》、斯诺的《西行漫记》,醒目烫金印上‘杜月笙赠’,广散友人以精神食粮鼓舞抗日斗志。”
 
著名作家邓友梅评价道:“这本书真正以一个作家客观的就艺术论艺术、但也不脱离政治的立场来还原历史人物,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本书不仅是对京剧、京剧艺术家的记录,我觉得它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史料。它从细节上真实地提供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那个时代中国的艺术家的命运,客观、全面而且细致。”
 
弘扬京剧艺术需要大家的参与
 
《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在朴素的语言与真实细腻感人的故事中使人触动,读者还会读到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界的趣事奇闻,这些史料对于研究近代京剧史颇有帮助,亦可称是一部现代京剧简史和普及京剧知识的好读物。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谈到:“孟小冬是中国京剧舞台上一个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一个值得人们尊敬和缅怀的人。本书真实还原了孟小冬的真实历史面貌,主要展示了孟小冬的京剧艺术的成就,并通过描写孟小冬对京剧艺术的苦苦追求,展示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精神风貌,那是中国京剧艺术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盛况空前,这不是偶然的。孟小冬在成名之后,乃至在个人生活遭到不幸之后还能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取得巨大成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即获得广大读者好评。老戏迷、原全国人大、政协老领导王光英、万国权特地分别为该书的出版和作者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座谈会上,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刘孝华、著名作家苏叔阳、余派传人陈志清等即席发言,表示纪念和总结故去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历史和艺术贡献,是弘扬京剧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引起更多的京剧研究者和作家们的关注和参与。
 
《科学时报》 (2009-11-26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