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服务三峡中实现历史使命 |
——三峡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
三峡大学文科楼群
□本报通讯员 张锐
三峡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清江系列水利水电工程坐落在这里。以神农架为代表的天然药物资源、矿产资源和鄂西旅游资源使这里成为一座天然宝库。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大学是一座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地方大学。在建设三峡的热潮中,三峡大学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其在水利电力领域和三峡经济文化研究方面所具备的学科优势,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着力推动区域水电开发、生物医药、矿产资源、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充当着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2009年8月26日,“宜昌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三峡大学正式开始运行。宜昌市副市长张永红称赞说:“这标志着三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服务平台将宜昌区域内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资质检测中心等科技资源整合起来,用户只需通过网络向该平台进行预约,就能以极其低廉的费用使用任意一台大型仪器设备。而在这以前,却需要多方联系、层层审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还常常延误实验进度。该平台首批入网仪器设备达到126台(套),涉及医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农产品检测等多个领域,将与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网实现链接,逐步面向全国提供开放服务。学校正进一步加大组织力度,力争使区域内大型仪器设备入网率达到80%、入网单位超过90%。
这仅仅是三峡大学利用自身科技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的一个例子。早在2008年8月,三峡大学与宜昌市人民政府就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涵盖了共建科技园、科技成果与专利优先向宜昌市推介转移等在内的10项合作举措,并从当年开始,每年提供不少于30项的新技术、新项目供宜昌市企业选择。此后,三峡大学又把科技服务工作辐射到了周边地区以及县、市、区一级,相继与神农架林区政府、秭归县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纵到底,横到边”的深度融合,使多项具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及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正在更快捷、更有效地惠及着三峡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2009年8月举行的党委扩大会上,三峡大学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定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三峡大学党委认为,服务地方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大学主动融入地方的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的参与。作为地方大学更要立足地方,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优化地方人才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地方转化,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
无缝对接构建校企双赢格局
大学与企业的联姻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力。原宜昌长江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数年前,在册员工900多人,工业产值不到600万元,财务上已经资不抵债,被市政府列入“破产后备企业”。在此危急时刻,三峡大学向该公司派出了由6名教师和3名研究生组成的企业战略研究团队,经过为期10个月的艰苦努力,该研究团队向公司提交了《宜昌长江机床有限责任公司2003~2010年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报告详述了公司的经营思想、经营领域、发展目标、未来愿景和包括体制改革在内的战略措施。
研究团队与企业生产经营全面接轨,全方位为其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短短数年间,该公司从即将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一跃成为机床工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全系列、最大型插齿机制造商,其主导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并大量出口到美国、德国、韩国等机床工业发达国家。不久前,该公司又委托三峡大学研究团队实施为期3年的“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精益生产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旨在将公司整体实力由国内一流提升为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宽度、深度。2008年,三峡大学和湖北宜昌市黑旋风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超薄大型金刚石锯片基体研发及产业化”获得批准,项目经费达500万元。2009年,三峡大学又分别与长机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匡通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从去年年底至今,包括宜昌市黑旋风锯业有限责任公司、燕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2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更使三峡大学同企业间的互惠合作真正走上了良性、深入、长效的发展轨道。
同时,学校还组建了高科技产业集团和高科技园区,专门从事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仅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天然产物开发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就已经申报专利24项,转让科技成果8项。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的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海棠茶,今年成功转让给湖北宜昌稻花香集团,并已制成产品推向市场。该实验室还与湖北长阳新绿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三峡紫皮大蒜,在长阳高山种植1万亩,年收益1000万元。
校企合作不仅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让学校的科研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9月19日,稻花香“活力型”酒重大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由稻花香集团和三峡大学历经6年时间联合研制成功的“活力型”酒正式上市。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稻花香“活力型”酒属国内首创,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稻花香活力型酒生产工艺及保健作用的研究”被评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正是由于在生产实践中摔打磨炼,学校科研水平和实力不断增强,承接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大幅上升。2006年,学校首次获得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8项;今年,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累计项目经费近4亿元。与此同时,学校还获得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在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尚属首次。
“科研成果只有结合三峡地区的实际,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益。”三峡大学校长李建林教授这样认为。学校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定期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找课题、搞科研,同时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科优势助力地方特色产业
三峡壮丽雄奇,清江秀美如画,作为全国和湖北的两条重要旅游干线,两地一直各领风骚。三峡大学11位专家学者却通过多年的考察和论证,近乎完美地将这两道独特风景融合到了同一条旅游线路上。他们这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的高度关注。2009年2月,李鸿忠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上批示:“建议很好。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工作中予以重视。”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推动鄂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2009年6月25日,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高层论坛在三峡大学召开。此次论坛就像一根红线将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所思所想串联了起来。论坛参加者既有来自湖北省发改委、省旅游局、各地、市、州的政府官员,也有来自腾龙洞旅游公司、神农溪旅游公司等数十家地方知名旅游企业的负责人,还有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
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在一起“浸泡、发酵”,共同寻求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良策。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伟军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三峡大学如何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服务》的主题报告。报告结合三峡大学的学科特色、人才及科研优势,全面阐述了学校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基本构想和战略重点。论坛还紧紧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与中部崛起、三峡清江环形大峡谷旅游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产业特色小镇建设、三峡清江画廊旅游资源整合等专项课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这只是三峡大学利用其三峡文化及旅游的学科优势,服务三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峡大学结合三峡区域和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把三峡文化、移民、三峡及武陵地区民族问题研究及旅游、三峡地区生物保护及天然产物开发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加以建设,建立起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100多个研究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并以此为依托,集中力量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校正努力把这些特色研究领域整合起来,申报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峡大学的科研人员针对地方的发展需求,就宜昌市的城市定位、发展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2009年初,三峡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湖北宜昌市点军区所作的旅游发展规划已经被地方政府采纳,受到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还作为第一协作单位参与完成《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并为宜昌市夷陵区太阳山旅游度假区、枝江市安福桃缘旅游景区、远安县太清洞旅游区、秭归县周坪乡九畹溪村等10多个地方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为支援当地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贡献。
2008年三峡大学建立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湖北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不到1年时间,该基地科研人员17次深入宜昌及武陵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拍摄录像资料近100多个小时,照片8000多张,录音资料100多个小时;还参与和指导了三峡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和整理工作。此外,在三峡民间文艺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三峡口承文化研究、三峡古代碑刻文字的整理与研究等方面,三峡大学正成为三峡区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重要引路人。
在维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多样性方面,三峡大学也作出了积极努力。针对神农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需要开发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改变带来的植物濒危需要抢救保护的情况,2009年,学校生物中心规划了150亩巴东木莲野生恢复基地建设,目前已在宜昌三峡植物园建成90亩。另一库区濒危植物香果树人工培育也正在进行中。
现在,三峡大学正积极开展湖北宜昌市国家级高新区开发规划研究,这是宜昌市首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峡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富教授说:“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在科学发展中强化服务理念,在内涵建设中增强服务能力,在机制创新中提升服务水平,要让三峡大学在服务三峡中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
《科学时报》 (2009-11-20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