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廖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17 20:35:31
蓄势期远 谋海济国
——中国海洋大学建校85周年巡礼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有着“东方瑞士”之称的美丽青岛,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高等学府——中国海洋大学。
 
还在品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庆典的光荣,又迎来了中国海洋大学85岁华诞。85年的风雨兼程,85年的峥嵘岁月,85年的辉煌成绩——回溯85年的历程,中国海洋大学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成就了灿烂的辉煌!
 
85年更迭
 
海洋特色独领风骚
 
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在钟灵毓秀的鱼山校区诞生,这是中国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其后,学校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于1959 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亲自为其题写校名。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现辖鱼山、浮山和崂山三个校区。
 
8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紧密相连。
 
革命时期,海大进步师生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忱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同志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海大师生继续用智慧与汗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篇章,涌现出以献身海洋事业的青年科学家王成海、叶立勋和海军英模郝文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物。
 
8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春风化雨,桃李遍天下。从黄海之滨到大漠深处,从蓝色国土到南北极地,无处不有海大人敬业奉献的身影,他们活跃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到目前为止,中国海洋大学已培养出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都是海大校友。中国海洋大学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博士、第一个水产科学博士。全国海洋、水产学科90%以上的博士都出自这里。
 
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高层次优秀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他们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特别是在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没有中国海洋大学就没有中国海洋事业的今天!
 
85年风雨春秋,镌刻着历史里程;85载岁月更新,载录着丰硕业绩。
 
8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犹如大海中的航船,满载着一批批莘莘学子,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从学院到大学,从青岛、山东到中国,85年中,中国海洋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中国海洋大学的名气和影响与日俱增。海大以鲜明的海洋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海大高举着中国的旗帜,在南北极、在世界独领风骚!
 
85年发展
 
向高水平特色大学进发
 
85年岁月如歌,85年蕴积砥砺。海大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成为中国大学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光阴荏苒,岁月变迁。中国海洋大学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有69个本科专业,覆盖十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海洋大学在全国率先举起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旗帜,确立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和“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蓄势期远,谋海济国建设名校”的办学理念。
 
十几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不懈努力,结合扎实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创新模式 树人立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924年创校之初,中国海洋大学校纲即开宗明义指出“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宗旨”。
 
8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把“造就若干海洋科技事业的领军人才、国家海洋管理事业的领袖人才,培养大批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作为神圣职责和特殊使命,孜孜不倦,为当其为,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本科教育上,中国海洋大学倡导“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大力实施新时期新内涵的精英教育。
 
研究生培养上,中国海洋大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工作重点由“发展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建立“模块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施培养机制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中国海洋大学,人才培养讲求树人之知、树人之智、树人之德。青年学生在追寻海洋之真、海洋之善和海洋之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圆融通达,这就是中国海洋大学人才培养的归旨。
 
8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在国家海洋局、中科院海洋所、中石油、中海油等全国各涉海单位,在国家部委、省市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海尔、海信、华为等知名企业,在祖国的西部、在国防事业的前线、在神舟卫星的发射塔下、在极地考察的冰天雪地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曾评价说:“中国海洋大学着眼于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毕业生在海洋科技和海洋管理领域业绩显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85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坚持以深厚的海大文化引领人才培养,以优势的特色学科推进人才培养,以创新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强势的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以开放的国际教育提升人才培养,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突出的成就在学校的发展史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浩海求索 立言济世——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是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不断提高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能力,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十五”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承担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2亿元,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7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1项,项目经费约6000万元,创学校单项科研项目经费历史之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获所有学部资助,2007年获资助71项,经费约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17位;主持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5项。
 
中国海洋大学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被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达5200余篇。2007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2位,引用频次居全国高校第35位;论文数按学科全国机构排名,列农学第6位、地学第8位、生物学第16位,成绩喜人。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十一五”以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二等奖25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
 
中国海洋大学主持的“深海能量传递与大洋子午环流”项目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海洋是热机”的传统认识,证实了仅有热驱动无法维持大洋热盐环流而必须有风的混合提供能量的重大科学命题。国际著名物理海洋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Carl Wunsch在Nature评述表示“这一结论将引起气候、环流研究的革命”。
 
2009年,管华诗院士主持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开发了七个海洋新药。该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国家授予的第7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学校成为国家第5个获奖单位,为我国海洋、水产领域实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佳绩。物理海洋“海洋动力过程演变机理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被评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成为代表我国物理海洋学科在国际舞台冲击世界水平的突击队。
 
中国海洋大学加强科研平台建设。2006年9月28日,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设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运行。由教育部主管、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海洋研究优势单位联合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在发展海洋特色科研的同时,学校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2005~2008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95项,经费达1400余万元;获各级各类奖励18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5项;2009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占青岛市承担该类项目数的50%。多项体现中国海洋大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文科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伴随着各项成绩的取得,中国海洋大学的科技经费也持续快速的增长。2008年,学校实到科技经费达2.7亿元。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中国海洋大学紧紧把握发展机遇,科学研究迅速累积,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在新世纪铸造了一个个璀璨的科技之梦。
 
发挥优势 造福人民——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为人民造福,为国家及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研制的流浪潮综合测量设备——波浪方向浮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具备研发、生产测量波浪传播方向浮标能力的国家之一。自定型以来,已有近60套成功布放于我国沿海各海洋台站,使用范围北起渤海南至南沙海域,结束了我国人工观测波浪的历史。
 
2008年6月,青岛及周边海域暴发大面积浒苔灾害,严重威胁到奥帆赛的顺利举行,形势严峻。中国海洋大学迅速投入到科学除苔工作。学校组织专家积极参与“科学应对浒苔灾害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浒苔发生源地和机制、防治技术以及浒苔漂移的强化观测和预警预报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海洋大学广大师生积极提供科技支持、志愿服务;9名海大学子直接参加了奥运会,并获得了金、银、铜牌各一枚的优异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此战略目标一确立,山东省上下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立即展开积极行动。中国海洋大学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依托学校自身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把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
 
中国海洋大学积极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组建了《中国海洋大学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行动计划》编制专家工作组,启动了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了系列构想。
 
延揽名师 崇文善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中国海洋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82人,其中专任教师1323人,一批著名学者在校立言兴学,他们率先垂范,严谨治学,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截至2008年,中国海洋大学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54人。
 
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名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10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都在海大扎下了根,成为校园中的“明星教师”。
 
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不断会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建成优秀科技创新团队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通过实施以“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强校战略,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完成了师资队伍的代际转移,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支撑学校战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目前,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256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8%,88.3%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3.5%。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于部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强化特色 协调综合——不断完善学科设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中国海洋大学实践并不断丰富“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海洋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覆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在综合性学科设置基础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水产学科的专业设置覆盖了我国海洋学科、水产学科所设的全部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海洋、水产等特色学科的人才梯队、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在国内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
 
在原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经国家重点学科考核,学校现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新增3个文科和2个非传统的优势学科博士授权点。
 
专业学位教育领域得到了快速拓展。工程硕士领域由9个发展到17个,农业推广硕士由2个领域发展到5个领域,新增MPA、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翻译硕士等。
 
经过两轮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国海洋大学13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位。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稳居第一;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10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13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位。特色学科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在国际坐标系中, ESI(基础科学指标)检索表明,中国海洋大学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行列。
 
转化成果 服务社会——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中国海洋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了涵盖海洋生物及医药技术、信息技术、海洋化二技术、海洋监测与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绿色养殖等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近十年来共创造销售收入6.5亿元,实现利税近1亿元。
 
学校建设了以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生物工程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等为主体的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聚甘古脂是目前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I类新药,得到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五”海洋“863”计划和连续支持。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对艾滋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一直在探索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坚持“崇尚学术”的大学价值取向与“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价值取向辩证统一,转化的中下游工作主要依托企业来实现技术高效转移。
 
“十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研发出的扇贝养殖新品种——“蓬莱红”,主要依托企业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放大。2005~2007年,在技术转移期间,“蓬莱红”为企业新增利润11亿元。
 
胸怀开放 勇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开放的精神和胸怀,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智力引进的国际平台。
 
目前,学校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逐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活跃局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迅速拓展,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学校与美国得克萨斯A&M,经过得克萨斯州立法签署“联合授予海洋学博士学位”的协议,使中国海洋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与美国大学联合培养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
 
学校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建立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个孔子学院。
 
2007~2009年,学校共派出249名研究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39位学生在德国修双硕士学位,其中13位学生已获得中德双硕士学位。9位德国留学生正在中国海洋大学修双方海洋科学硕士学位。
 
中国海洋大学的国际合作彻底改变了人员互访的传统交流方式,开创了在国际对接平台上以联合培养研究生带动科学研究长期稳定合作的新格局。
 
展望未来 再创辉煌
 
85年筚路蓝缕,85年薪火相传。走过85年发展之路的中国海洋大学,蓄势期远,谋海济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组成,更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神圣使命!
 
面向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将继续弘扬“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在“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办学道路上,朝着建校百年“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阔步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海洋大学扬帆起航正当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所生机盎然的学府将厚积薄发,创造出更灿烂的辉煌!
 
《科学时报》 (2009-11-18 A4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