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11 23:10:10
做科普,有成就感

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但不久,
魔鬼说:“让爱因斯坦去吧!”
于是一切又重新回到黑暗中。
《探求上帝的秘密》,赵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15.00元

 
□本报记者 杨新美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科海漫游丛书”,当时出版社找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峥,希望他能执笔写物理学、天文学的内容。赵峥在物理学的长期教学与研究中,深感需要一本通俗易懂的介绍物理思想的辅助读物,同时把科学史糅到其中,使学生能在避开繁杂的数学计算、较为轻松的情况下,掌握深奥理论的主要思想,了解科学发现的曲折历程,同时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快,赵峥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探求上帝的秘密》。1999年,包括该书在内的“科海漫游丛书”荣获了第11届中国图书奖。
 
时隔十年之后的今天,赵峥再次对《探求上帝的秘密》进行了修订,这一版除了装帧设计上有大变化外,内容也随着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了修改。
 
一起探寻上帝的那些秘密
 
每年有很多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科普译著进入国门,这些书让读者们近距离接触了这些艰深的学科。而《探求上帝的秘密》作为一部为数不多的物理学科普原创作品,其中的趣味性也足以与一些经典译著媲美。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赵峥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日心说的出现、万有引力的发现、相对论的提出等重大发现的曲折历程也清晰可见。
 
与译著不同的是,赵峥为《探求上帝的秘密》内容量身定做了框架。为了使读者看清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看清今天的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他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俯瞰了地球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回顾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本书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为主线,将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思想娓娓道来;以霍金和彭罗斯的贡献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代的时空理论,介绍相对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还包含了赵峥本人的一些研究心得。仔细阅读,会发现在赵峥的巧妙设计下,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单独阅读,相互衔接过渡得又是那样地自然、顺畅。
 
另一个独具匠心的是,《探求上帝的秘密》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叙述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史,而是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开始落笔。赵峥像一位考古学家一样,根据史料给出了有据可依的猜测:殷不像统治集团的办公地,而更像国王的墓地和祭祀的庙堂;青铜器工艺最早可能来自西方。为了让读者对全球的历史能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还将东西方的历史进行同时代的对比,让读者看到同一时间地球两边所发生的事情。例如在东西方都曾出现过列强争霸的“战乱时期”,且其间分别出现了中国的诸子百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些哲学家。为何要如此安排?赵峥说,文明的起源对于人类而言也如同科学般弥漫着神秘色彩,并且自然科学诞生前先有人类文明,所以写文明起源很有必要。
 
“《探求上帝的秘密》中数学公式寥寥无几,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赵峥说,“这本书是一本适应面较宽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知识。”赵峥希望,该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其科研能力。
 
科技的发展要寄望于年轻人
 
虽然赵峥从事的是艰深的物理学、天文学研究,并且如今也已过了花甲之年,但他除了进行科研、教学及科普创作外,还积极投身公益科普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上,在北京各大高校的教室里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每每遇到他的公共选修课、科普讲座时,总是座无虚席,受到学生们的青睐。
 
赵峥从何时开始在上专业课之余,投身于做科普?他写的第一本科普著作又是什么?为什么在空闲时间不是做科研,而是花时间去做科普,难道不浪费时间吗?为何有人不屑于做的事情,他却一直乐在其中?
 
“做科普,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赵峥笑着说。从研究所出来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以后,他就开始做科普讲座,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正是《探求上帝的秘密》。第一次做科普讲座,让他知道原来自己的知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惠及更多的人,于是此后一直很乐于将自己的知识以科普讲座、科普书等形式与学生、公众一同分享。“希望能通过科普工作,使得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能增强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如每年他总是辗转全国各地,进行各种科普讲座,从事科普写作。除了《探求上帝的秘密》外,他还著有《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黑洞与弯曲的时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黑洞与时间的性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等书,其中《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曾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
 
很多学生总是慕名去听赵峥的课,很多读者都喜欢反复读他的科普书,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特意去听他的课,并以其作品作为辅助教材。
 
赵峥的讲座和书中有那么多趣闻轶事、历史知识和哲学思想,这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赵峥多年累积的结果。“我很喜欢看书。”他说。书拓宽了他的知识面,让他拥有一肚子的故事,让他作报告时能侃侃而谈,写书时思路顺畅。如在看到赫·乔·威尔斯的《文明的脚步》用中西文明对比的写作手法后,赵峥受到了启发,在写《探求上帝的秘密》和《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时都对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文明进化的脚步。赵峥在《探求上帝的秘密》的结束语中表示很多发明创造都是青年人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寄望于年轻人。他说,这个观点也是受到《让青春放出光辉》一文的启示。
 
“普遍情况是,中国学生‘考试见长、科研见短’,这反映了我国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两个方面。”赵峥说。在目前受到我国经济实力的限制,还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去做更多实验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生思想,增加学生对科学史的了解,可能会有助于我国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赵峥说,应该让学生了解活的而并非过去教条式的科学史。不再是简单地阐述人物简介、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背景,通过一些趣闻轶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么思考的,如何提出问题,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如何不屈不挠地走过弯路,如何面对失败和成功。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每一次重大发现的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从而不再神化科学家,如在《探求上帝的秘密》中,赵峥特别讲述了牛顿那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弱点,让读者看到真实的科学家并非完人,也曾犯过错误。
 
此外,赵峥认为,老师们也可以在自己授课、作学术报告、作科普讲座时,讲述自己的科研过程,并且将成功、失败的故事都穿插其中。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不再觉得科学是高高在上的,这也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时报》 (2009-11-12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