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沈春蕾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4 16:40:2
北京最宽天桥连通卖场 老问题未除新隐患又现

      贯通后的新天桥,成为中关村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然而,天桥还没有彻底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为无照摊贩提供了新的经营场所。摄影/小沈


上周五下班时间,记者在中关村天桥处拍摄的画面,地面交通依然乱作一团,图片中明显看出天桥的使用率仍不高。摄影/西域

 
□ 本报记者 沈春蕾
 
早在1999年中关村就有一座标志性的天桥,东边是联想和四通的老楼,西边低矮的房子是海龙电子市场。当时的天桥就很热闹,行人及货物往来其间,而且桥上随处可见卖盗版光盘的。后来因为修建地铁,这座老旧的天桥被拆除了。
 
朝夕相伴的天桥消失了,中关村的拥堵日益严重。科贸和海龙之间穿梭的人流,成为中关村大街上的标志赌点。
 
2008年奥运前,阔别已久的中关村天桥再次登场,出现在海龙和科贸之间,并延伸进科贸二层,桥的四角有楼梯通往东西两侧的公交车站。中关村天桥再次建成以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为什么天桥只伸进科贸而没有连通海龙?
 
2009年国庆前夕,建成1年的中关村天桥二次动工,打通了海龙二层卖场,加盖了透明玻璃顶棚,新增了自行车、电瓶车和小推车车道,以解决卖场间的货运需求。据说,未来这座号称北京市最宽的天桥,还将连通e世界,以缓解中关村地面交通的拥堵。
 
然而,建成后,依然有很多人在桥下走,交通未见缓解,而桥上几乎成了小商小贩的新地盘……
 
天桥终贯通 使用欠自觉
 
消费者对于中关村的印象里总少不了“拥堵”二字。不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自驾车,不管是从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来中关村,车挤车、人挤人的情况每天都在中关村上演。尤其是紧挨卖场的中关村南站经常一堵车就能堵上至少40分钟。站在天桥上俯瞰中关村南站一带,总能看到移动停车场的壮观场景。
 
很多来中关村的司机总是抱怨:“中关村人都是不要命的,在中关村车得让人!”海龙和科贸之间的斑马线几乎形同虚设,虽然有红绿灯,但是经常是绿灯亮了,南北方向的车辆却走不了,因为来往于海龙和科贸间的庞大人流,往往依靠“人多力量大”,借人墙之势强行通过马路,笃定汽车也无法“杀”出一条“血路”。一旦看到车不走,原本等待的人群也会见缝就钻地窜到马路对面。抢行通过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甚至行人达到了一种旁若无人的境界,就算汽车纷纷鸣笛也不起作用。
 
一位在中关村拉活多年的货车司机说:“如果是新手千万别开到中关村,这里车多人也多,不但新手开不了,没有耐心的司机也受不了,尤其是很多司机看前面车道不走就会设法变线,加上大公共要进站、货车要卸货、行人要过马路……所以经常看到车横在马路上,人堵在马路中央,其实如果司机有点耐心,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也许中关村就没有那么拥堵了!”
 
中关村的马路已经很宽敞了,但还是不够用,于是天桥在大家的期待中重新架设起来。然而去年奥运之后天桥却变成了小商小贩的练摊“集中营”,很宽的桥面总是人潮涌动显得异常拥挤,但这是小摊贩带来的新问题,桥下人流并没有减少,尤其是吃饭时间和早晚高峰,从西区卖场到东区的人流非常大,因为3家卖场里就数科贸餐饮相对便宜,还有地下的物美卖场也受到不少西区人士的青睐。再加上本来往来中关村的人就多,地面交通没有得到缓解。虽然奥运之前天桥已经投入使用,但很多村里人都不太愿意走天桥,已经习惯了之前肆无忌惮地过马路,所以天桥架设一年中,每天桥上人多,桥下人更多。
 
10月27日上午,中关村海龙大厦前面的丁字路口,十余名年轻人手持横幅,在人行道上站成3排,组成“人肉斑马线”,陪行人一起等红灯,提示行人勿闯红灯。这一行为迅速成为京城各大报纸的热门消息,但是,比人走茶凉还快,人们马上就忘却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规则,我行我素起来,所以地下的人流仍然比天桥上更多。
 
中关村的天桥使用最多的还是中关村自己人,但如果村里人都不走天桥那么这座天桥建成的意义又何在?一个在科贸和海龙都有店铺的耗材经销商说:“我的几家店分布在海龙3层和科贸5层,就盼着海龙这边能打通。原先我都是先下到海龙一层直接过马路到科贸走观光梯到5层,每天上下楼梯多少趟我自己都数不过来,实在懒得走天桥了。自从桥翻修之后,我几乎天天走天桥,这样少走了很多路。但是要让村里人都使用天桥还是有点难度,一是看是否方便,再就是要有个急事情,很多人还是觉得走地面快。”
 
天桥连通的不只是科贸和海龙两家卖场,而是中关村东区和西区两侧所有的商户。只有大家都主动使用天桥,这样才能部分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只是目前单靠行人的自觉性在中关村执行起来还是有点难度。
 
天桥交易在酝酿
 
中关村天桥现在已经正式连通了海龙和科贸的二层卖场,并且两家卖场的人流也出现一定回升。由于海龙南端的平台和楼梯没有完全修好,加上天桥整体的施工也没有完成,所以相比较而言海龙这段桥面更加宽敞,人流也比较稀疏,倒是科贸那一侧因为从南到北的人流比较多以及4号线的开通,人流相对比较密集。
 
科贸天桥口已经使用1年多了,桥口商户对周边的环境也相对熟悉,一些导购已经“出门迎客”了。经常会看到几个穿着正装的小伙子拦住从桥上走来的消费者,热情地询问:“您需要什么产品,科贸每层都有分区,有需要的我可以带您去!”行里人都知道这类人就是导购,但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就会认为他们是卖场工作人员,跟其上楼去。
 
这边科贸的导购已经把脚踏上了天桥,而海龙门前却非常安静,看到的不是导购而是保安,在有行人靠近天桥护栏时会上前提醒,因为护栏还没有完全修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桥上醒目处也贴有告示提醒行人勿靠近。另外,海龙一侧的天桥上也常站立着出来透风的销售人员,喝水的、抽烟的、聊天的……现在海龙要求商户必须穿工服,并且卖场还有明确规定不允许拉客,一旦发现处以重罚,所以海龙的导购相比以前收敛了很多。
 
拉客在中关村不是稀罕事,但是,导购拉客从店面到电梯,从门口到走廊,从卖场里到停车场,现在又到了天桥上,他们的战术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具有伪装性,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卖场工作人员而被拉上楼。科贸导购已经占领“新高地”,谁能保证以后海龙不会有导购也见缝插针呢?
 
“如今在外面拉客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有能耐的都私底下找客户去了!”一个导购说,“来中关村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只有极少部分能被牵着走,所以导购这活儿以后也越来越不好干了。”
 
天桥上除了小商小贩,办证的大婶也开始出现了。以前因为小摊太多,那些办证的长期驻扎在海龙和科贸门前,随着海龙门口广场的开通,办证大婶的圈地范围也受到限制,天桥成了她们新的阵地。
 
天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国庆期间,4号线中关村站的开通和中关村天桥的重新使用给中关村增添了两道新的风景线。对于这种翻新的天桥,村里人有自己的感触。
 
海龙大厦公关部付丽女士说:“中关村天桥是由市政建设的,加上4号线的开通,海龙的人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在10月2日全天我们有统计显示海龙的客流达到6万,是平时的200%。海龙二层和科贸二层都以数码产品为主,天桥也让两家卖场的客流可以很好地流通。”
 
科贸做手机批发的小王说:“新天桥很宽敞,修得也很漂亮,更重要的是我们店在科贸二层,现在去海龙方便了很多,等南端楼梯修好去e世界也会很方便,只是希望那些天桥商贩别在出现,不然这座天桥又等于是为他们准备的了,反而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在新东方工作的余小姐说:“以前我觉得在西区空中环廊眺望的感觉很好,现在我每天去科贸吃饭总喜欢在天桥上停留10分钟左右,如果再能有个街头卖艺的就更有感觉了,等照明设施全部修好之后,这座天桥应该是全北京最漂亮的天桥之一。”
 
天桥的二次动工不但给桥换了新形象,对周边的卖场来说也便利了很多,尤其是科贸和海龙的贯通。只是现在科贸的桥头已经能看到导购的身影,而小商贩也在禁令中开展新的“游击战”,天桥上的混乱与其美丽的外观形成鲜明的反差。天桥的重建到现在的翻新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中关村地面交通压力,但是,地面交通混乱局面未解决,由天桥而生的新问题又可能制造新的矛盾。
 
《科学时报》 (2009-11-7 A1 中关村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