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 0:8:21
“外企不会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专访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刘石

刘石

 
□本报记者 王莉萍
 
近年来,国外巨头籽种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在中国食品市场和农产品上的份额逐渐显现。这些跨国籽种巨头未来是否会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引发业内担忧。
 
在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来自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刘石作了题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初探》的报告,《科学时报》记者就外企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专访了刘石。
 
记者:近来关于外国公司占领中国食品市场,将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的议论颇多,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石:我觉得这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认识一下什么是粮食安全。在我看来粮食安全并不在于粮食是谁生产的,而是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能不能满足本国粮食消费的需求,能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仅就种业的特性而言,来自国外的品种没有经过本地环境的进化也无法在当地取得优势。另外,所有农产品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生产的,通过千家万户的农民自主生产,尤其在中国,种植很分散,这不是一两家企业能控制的。其实,农业生产的成功秘诀,并不在于商业秘密的掌控,主要是靠提高效率和规避风险,各国皆如此。
 
记者:据您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有哪些?
 
刘石:首先要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要素,我认为,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足够数量,关键是满足需求;第二,高效率和低成本,其中涵盖科技含量、市场机制还有产业化程度等;第三,抵御风险能力,这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种质资源丰富性和综合能力;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技术储备、环境保护等。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从世界粮食需求关系看,过去我们对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需求影响考虑较少,中国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GDP的增长和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每一个人大概平均肉类消耗增加50%左右,再加上人口的增加,在未来20年中国粮食需求、特别是动物饲料的需求大概要增加50%~60%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在中国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才能把现代化的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产业化的建设。要实现产业化,我们必须进行所有制、决策机制、分配机制上的改革。中国面临的挑战根本不是10年、20年所能够解决的,否则很难跟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竞争。
 
记者:综合看中国农业还是相对薄弱,市场一旦开放,如其他行业一样,国内市场一定会受到冲击,这也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根据你的经验,这其中利弊如何?
 
刘石: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中国应广泛地引进育种资源,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玉米生产为例,中国和美国在玉米育种水平上有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是很大;中国主要的种质资源都是从美国引进的,但是引进的遗传资源的谱系非常窄。一旦发生突发性病害,中国玉米抵御风险能力非常弱。要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强对资源的持续不断的引入。
 
资源的引入不可能通过政府间交换获得,因为这些资源掌握在私人公司手里,必须通过市场机制不断地引入这些资源,应该有市场开放的心态。开放不仅仅是对于市场化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不断地引进资源、提高中国整个产业抗风险能力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市场的发展都经过不断循环的系统,第一环节是开放市场,国外公司把一些产品拿进来,要进行生产投资,投资要达到市场效益提高的话,一定要投入新的技术和资源。当产品出来以后,为了达到最高效率,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系统,这样几年下来,在中国就培养出一代人才,不管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当然不可否认,市场开放之初,国内产品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冲击是在第一个环节,会带来整体产业的提高,市场开放促进整个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
 
刘石:现在中国农产品市场是这样的,最上端是基础研发,比如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第二级是种子研发、生产,第三是粮食生产,第四是下游产业。现在,中国是把下游产业开放了,包括玉米生产也开放了,国外公司可以进入中国投资。但是对种业控制非常严格,生物工程技术产业也是禁止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应该先开放上游产业,让国外公司把最好的技术引入中国,然后开发相应产业,技术对下游产业和产业链的形成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增值部分最后都会留在当地市场。现在下游产业是开放的,但是上游产业不开放,造成什么结果呢?上游技术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国内市场供应产生缺口,致使大量进口国外农产品。
 
从国家利益而言,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我认为,首先应该开放上游,然后逐渐推广至下游。从产业链增值来讲,目前种子的投入和粮食生产价格值比大概在1∶20左右,农民投入1块钱种子能生产20块钱粮食,在种子领域的开放应该远比粮食市场开放意义重大。
 
巴西农业也从过去相对比较落后,到现在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全面和美国竞争的国家,正是得益于开放市场。巴西改革开放20年,农业也开放20年,20年整个玉米生产单产提高了3倍,跨国公司客观上帮助巴西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完成了巨大跨越。
 
记者:中国已经连续5年丰产,这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忧虑,按自然规律,这也意味着离减产的拐点越近。您认为如何促进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
 
刘石: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主要从三个纬度来考虑:第一,从目前的增产效率来看,跟农业相关的基本的技术增产效果;第二,环境和资源指数,对环境有多大破坏程度,或者是需要消耗多少资源;第三,未来增产的潜力。举例来说,栽培技术对环境非常友好,但是增产效果非常有限,栽培技术对农业增产效率提高是一年一年的,要经过10年、20年不断的积累过程。反之,控制病虫害、草害等的农药,虽然投入之后马上见效,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中国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已经超过美国40%~50%左右,增产效率已经处于中等偏低了,而且对环境有很大破坏。虽然灌溉对未来10年、20年农业增产效率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不断地投入设备和大量消耗水资源。
 
从粮食供应角度来看,由于耕地面积下降、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的不断减少,都使得粮食供应的形势日益恶化。只有种子技术和生物技术这两个技术方面对于粮食生产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提高处于农业上游的育种技术,则并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投入,一旦有了好的品种,对于增产和进一步增产的潜力也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要想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见效、成本最低的应该是发展种子和生物技术。而发展种子产业则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种子产业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中国产业及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促进整个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科学时报》 (2009-11-2 B3 特别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