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 0:8:21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
应对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关键靠科技创新

贾敬敦

 
□本报记者 张巧玲
 
“‘十二五’即将开始,当前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调研和战略研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在10月29日~30日举行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指出。
 
贾敬敦认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贾敬敦从我国粮食生产正面临的巨大挑战出发,详细阐述了我国粮食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所在。
 
现有农业技术体系面临新挑战
 
自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机械装备技术、能源技术、化工技术以及遗传育种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构建了一个支撑农业不断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对于解决粮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个体系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技术支撑体系是以化石能源作为基础,因此,化肥、农药、种子、农业机械成为这个技术体系之下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正是考虑到这样一个体系,又考虑到当前我们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在面向未来时,有必要对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回顾。”贾敬敦说。
 
贾敬敦认为,这些制约因素既有传统的,更有非传统的,“针对传统挑战,我们确实有优势;但在对待非传统新挑战时,我们的科技储备并不多”。
 
贾敬敦将制约因素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二是土地资源。其中,土地资源一方面表现为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我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时期,大量耕地被非农化。
 
第三个因素是全球气侯升温。在过去的100年,我国地表温度平均提高了1.1度,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如华北、东北、西北东部)的降雨量普遍减少。而东北与华北恰恰构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主要力量。此外,在温度提高、降雨量下降的同时,地表蒸发量大幅增加。而全球气候变化在极大地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会对未来的粮食生产产生深切而全局性的影响。
 
第四个因素是化石能源的制约。在全球化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对粮食生产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影响到粮食的基本物质投入,也会影响粮食效应。
 
第五个因素是全球正经历深刻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它不仅包括传统机械,特别是信息化与机械化相结合,导致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并极大地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尤其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机械技术方面带来的挑战,对我国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也将是深刻的。”贾敬敦认为,尤其会对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带来巨大影响。贾敬敦举例说,我国大豆竞争最薄弱的环节并不是生产,其产业链竞争的最关键环节其实在高端,即在精深加工、物流、市场运作方面显得比较薄弱。
 
第六个因素是粮食生产的质的问题。一是对食物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二是对加工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应的科技积累”。
 
第七个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使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农民工进入非农领域,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城镇、工作在非农领域的众多劳动者正经历一次收入快速提高的过程,而我国作为一个消费者以农户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大国,因此会面临农业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压力空前加大的困境。
 
此外,农业生活方式落后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
 
“应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粮食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并通过战略上的极早部署,来解决我们国家粮食生产面临的新的制约、新的挑战。”贾敬敦指出。
 
首先,应树立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理念。贾敬敦认为,作为一个把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的国家,考虑到它要受到育种、农药、农业机械等方方面面重要产业的影响,要真正保障粮食安全必然要求加强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这是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石。
 
其次应坚持当前、着眼长远。在对国家粮食生产作出安排,充分发挥传统技术优势的同时,必须着眼长远。例如,气候变化绝不仅仅影响水资源、土地的利用,它已为整个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我们可能要选育那些适应更高温度、更干旱环境下的品种,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增长。
 
三是统筹部署科技创新。从科技创新规模来看,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方面有所发现、创造和发明,才能争取主动,不断夯实自主创新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科技部署上,既要考虑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也要考虑产业化问题。
 
四是统筹部署创新行业。贾敬敦认为,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构建以粮食为主体的粮食产业体系来看,粮食有很大的公益性,但由于粮食产业涉及到的面非常广泛,与之密切相关的化肥、农药以及后端的精深加工各个产业确实又是一个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重视创新的同时,也应积极支持农业农村的创业行为,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五是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面向未来,面向新的挑战,必须培养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的新一代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让他们支撑未来持续的农业自主创新。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合作不仅包括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一些重大的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包括通过引进、消化再吸收不断提高共性关键技术的水平。
 
《科学时报》 (2009-11-2 B2 特别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