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 0:8:21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副局长、研究员戴小枫:
10年建设10亿亩高产稳产粮田

戴小枫

 
□本报记者 张林
 
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和气侯变化的加剧,粮食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球粮食形势更加严峻。2008年,全球新增1亿贫困人口,最近几年全球每天约有10亿人在挨饿。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FAO)预测,到2050年全球粮食总产量需增加70%才能养活未来的90亿的人口(现在全球人口约为65亿)。考虑到石化能源涨价因素,粮食将来也进入高粮价的时代。
 
在日前举办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副局长戴小枫研究员建议,国家应用10年左右时间改造8.7亿亩中低产田,使高产田总面积达到10亿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确保我国生产5亿吨口粮的目标。此建议作为中国农科院前不久布置的一个调研课题的部分结论,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单产持续增长贡献大
 
回顾过去60年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不难看出,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粮食总产能够在波动中稳步持续增加,成功养活了13亿人口,主要是靠单产持续增长的贡献。
 
戴小枫分析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中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驱动力和长期的根本途径,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如果把建国60年来分为三个阶段,那么50年代的单产和总产增长率的提高主要靠播种面积;后来10年,在播种面积持续下滑的情况下,粮食增产则主要源自单产的提高;进入最近10年,播种面积成为总产的关键因素。从2000年开始,我们国家粮食生产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基本吻合。本届政府保证粮食持续增产也主要是靠扩大面积获得的,恢复性增长主要靠单产的增加,也使播种面积有所恢复。从我们国家最近20年的消费情况来看,我国现在已进入第三阶段,即进入750斤到800斤的消费阶段。同时,从2000年开始我国粮食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戴小枫认为,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现有平均单产水平分别为416.3、319.0、359.6公斤/亩,大面积生产高产纪录分别为750、600、800公斤/亩。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单产仍有70%~100%的产量增长潜力,分别约为334、281、440公斤/亩。
 
他进一步指出,根据《国家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要确保粮食供给不低于12亿亩,播种面积不低于15.8亿亩,粮食单产350公斤,这些指标比较容易达到。其中基本粮食播种面积不用12亿亩,大概需要10亿亩高产田就能保证粮食的增产以及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省出来的土地可以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通过大幅度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反过来保障粮食安全。
 
当前主要制约因素
 
不是粮食品种的问题
 
戴小枫认为,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是粮食品种的问题,主要是中低产田比例过高、土壤质量差、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差、自然灾害损失高等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18亿亩耕地中的中、低产粮田的数量分别占到39%和32%,全国中低产田比例合计高达71%,农作物高产良种的增产潜力难以发挥。在7.1068亿亩和5.7395亿亩中、低产田中,可进一步改造的面积分别为4.7007亿亩和4.0523亿亩。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田基础地力下降,耕层变薄、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等障碍因素突出,这些因素制约了粮食作物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也使提高水肥利用率的技术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粮田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大大降低。
 
此外,长期忽视农田水利建设也成为制约条件之一。从建国以来粮食总产与灌溉面积变化曲线可看出,维持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是改革开放前30年打下的基础,1980年后农田灌溉面积基本进入增长的平台期;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渠系、田埂、机井等灌溉设施损毁老化严重,斗农毛沟渠等田间工程不配套,导致有效灌溉面积难以维持和扩大。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干旱、霜冻、冰雪、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快、强度增加、致害加剧,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越冬条件改善、发生区域扩展、暴发危害加重。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粮食因自然和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分别达到1000亿斤和500亿斤左右,分别占粮食总产的10%和5%。
 
在现有8亿多亩
 
中低产田上做文章
 
戴小枫建议,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该在现有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上做文章。其中包括可改造的中产田4.7亿亩和低产田4亿亩。基本思路是国家用10年(2010年~2020年)左右时间改造8.7亿亩中低产田,使高产田总面积达到10亿亩左右,10亿亩高产田平均500公斤,确保我们国家生产5亿吨口粮的目标。
 
具体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产粮田耕地的培育和培肥、调整种植制度。通过工程建设,使高标准粮田有机养分占总养分的比例达到4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水田和旱地的土壤耕层分别达到15cm和20cm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设计标准达到50年一遇,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旱地降水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增产科技推广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进村入户率达到100%。
 
建议2020年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的任务分工为:东北区(辽、吉、黑3省和内蒙古东四盟)标准粮田面积达到25000万亩,实现粮食生产能力12000万吨,重点改造区域内中产田10900万亩、低产田10000万亩,建设完善高产田4100万亩。华北区(京、津、冀、鲁、豫5省市)标准粮田面积达到20000万亩,实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000万吨,重点改造区域内中产田10400万亩、低产田5600万亩,建设完善高产田4000万亩。西北区(晋、陕、甘、宁、青、疆6省全部及内蒙东四盟以外的区域)标准粮田面积达到16500万亩,实现粮食生产能力5500万吨,重点改造区域内中产田6900万亩、低产田7900万亩,建设完善高产田1700万亩。南方区(湘、鄂、赣、闽、浙、苏、皖、粤、桂、川诸省)标准粮田面积达到38500万亩,实现粮食生产能力26000万吨,重点改造区域内中产田18700万亩、低产田16500万亩,建设完善高产田3300万亩。
 
戴小枫建议国家在“十二五”计划中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大致估算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每亩需投入1700元,总投入约1.7万亿元,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科学时报》 (2009-11-2 B2 特别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