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 0:8:21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
抓好三大粮食主产区 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黄淮海、东北和南方稻作区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63%和67%,其中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4%、64%和71%和85%,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我国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这三个区域的粮食生产,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基本保障。
 
在这三大粮食主产区所在的省份中,河南、河北、山东、江西、黑龙江、吉林6个省的商品粮供应相对更多,对带动全国粮食生产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河南省地处黄淮海农区的腹地,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产粮大省,据目前单产水平和水土资源潜力分析,到2020年河南省至少有新增200亿斤粮食的生产潜力;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粮食商品量居全国第七位;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人均耕地居全国之首,尤其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成群,组织化程度高,是实施土地合理流转,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模式的最佳区域。
 
中国科学院在以路甬祥院长为核心的院党组领导下,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在2007年启动了“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重大项目,组织全院20多个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力量,开展跨所、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分别在河南封丘、山东禹城、河北栾城、黑龙江海伦、陕西长武、江西鹰潭和新疆共7个不同农业生态地区建立了典型实验和示范区,开展耕地遥感监测、地力提升、粮食持续增产和技术集成、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智能信息等方面的集成试验和示范。2008年和2009年各试区粮食增产效果和效益十分明显。目前,中科院已与河南、吉林、江西等省签订合作协议,拟将示范区的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推广,为国家粮食主产区提供示范样板,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十二五”计划即将开局,我国202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的计划要逐步落实,全国粮食主要产量县、市正在按国务院为此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始筹划。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土地安全均需考虑统筹规划。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如何布局?国家在东北等地区新增粮食潜能的计划如何实现?土、肥、水、种等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这些问题都需要科技部门和政府研讨决策,需要农业企业的参与解决,需要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力量,发挥政府涉农、企业和部门的作用,建设黄淮海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本报记者整理)
 
《科学时报》 (2009-11-2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