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振声 欧阳竹 张佳宝 胡春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 0:8:21
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增产潜力简析
 
□李振声 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副院长
 
欧阳竹 研究员,中科院山东禹城农业试验站站长
 
张佳宝 研究员,中科院河南封丘农业试验站站长
 
胡春胜 研究员,中科院河北栾城农业试验站站长
 
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拐点,即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几十年来,我国工业都是靠农业的资金积累发展起来的,工业反哺农业才刚刚开始,后面的力度会更大。反哺的结果是“三农”改革发展工作全面推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黄淮海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召开得恰逢其时,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从1949年~2008年这59年的发展历程看,全国主要产粮区粮食产量增减变化呈现三种趋势:第一,华北与东北呈逐步上升趋势;第二,西南与西北基本呈平稳缓慢增长趋势;第三,东南呈先高后低再稳态势。
 
东北和华北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就上升的数量而言,华北第一,东北第二,这也是这次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论坛首先从黄淮海平原开始的主要原因。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指海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三者连接在一起的冲积平原,跨五省二市,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534亿亩,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和粮食主产区。
 
中国科学院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先后在山东禹城、河南封丘、河北栾城建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站,进行土、肥、水、种等长期定位试验,有丰富的科学积累。根据三个实验站的资料,我们对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北、中、南三部分的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
 
第一,以水资源为主要依据的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北部井灌与雨养农业区:根据中科院栾城试验站长期试验结果:吨粮田约耗水量880mm,当地降雨量530mm,灌溉350mm即可实现亩产吨粮目标。井灌区,海河平原地下水可开采量154亿立方米,加地表水资源合每亩254mm,亩可供水量784mm(523立方米)。目前灌溉农田亩产440公斤,水分生产效率1.6公斤/立方米。如果维持现状水分生产效率,就没有增产潜力;若提高到1.8公斤/立方米,亩增产潜力20公斤,6800万亩粮田增产潜力可达13.5亿公斤。雨养农业区,目前水分生产效率为0.6公斤/立方米,亩产200公斤,通过旱作技术应用可提高到0.75公斤/立方米,亩增产潜力47公斤,3187万亩旱地增产潜力为15亿公斤。该区合计有9987万亩粮田增产潜力28.5亿公斤。
 
中部引黄灌区:根据中科院禹城试验站长期试验结果,吨粮田约耗水量900mm,当地降雨量580mm,引水灌溉320mm即可实现亩产吨粮目标。国家分配给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各省的黄河引水量为110亿立方米,据此估算,全区保证亩产吨粮的可灌溉面积为5000万亩。目前该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为851公斤/亩。按亩产吨粮计算,每亩尚有149公斤的增产潜力。依据上述可灌溉面积与每亩增产潜力,按粮食种植面积占70%估算,该区的粮食增产潜力为52.2亿公斤。
 
南部淮河灌区与雨养农业区:该潜力区平均年降水在750~1000mm,地下水资源丰富,并能引江济淮,如果能加大区域内水资源调配、供水、排水能力的建设,水资源蕴含的生产潜力有超过年亩产吨粮的水平。目前该潜力区的耕地面积为1.0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48亿亩,平均亩产在394公斤。如果通过水利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以及种植技术的提升,使平均亩产提高到500公斤(增产26.8%),增粮潜力将为157亿公斤。
 
2008年,三区粮食播种面积合计3.541亿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2%;粮食产量合计1164.9亿公斤,占全国的22%;粮食增产潜力合计237.7亿公斤,相当于现在粮食产量的20%。
 
第二,改土、节肥、节水、良种良法配套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潜力。
 
根据山东禹城试验站的最新实验结果,在目前已经实现全县平均亩产1吨粮的基础上,通过改土、节肥、节水、良种良法配套等新技术的应用,还可再增产200公斤粮食,即还可有20%的增产潜力。
 
回顾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起步最早的是北部,其次中部,南部起步相对较晚并且投入不足。现在看来,各级政府在继续全面支持三个地区粮食生产的同时,有必要适当加大对南部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以保证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个地区的科技支持力度,要鼓励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工作。过去,中国科学院在黄淮海地区有四个试验基地:山东禹城、河南封丘、河北栾城和安徽怀远。前三个站工作很好,坚持长期试验。安徽怀远一度中断。三年前中科院又启动了一个一亿元的项目,支持了6个试验基地的工作,这次建议将怀远站恢复起来,以进一步加强黄淮海南部地区的工作。
 
《科学时报》 (2009-11-2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