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
■本报记者杨济华 郑千里
九月初的一个午后,本报记者有幸走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靠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科技博物馆——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也走入了该博物馆创始人李昌的三维世界。
刚刚年过五十的李昌,现在是中国发明家协会副会长,但他却戏称自己是“小业主”——他是天津三维技术研究所所长,也是天津三维技术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李昌饶有兴趣地对本报记者讲述,自己第一次参观科技博物馆,大概是五六岁时随姐姐一起去的。在当时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内,小到蝴蝶、甲壳虫,大到恐龙的骨架等,对年幼但却充满了科学好奇心的他,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此后,李昌一发而不可收,几乎参观了京津地区所有的博物馆。然而,到了“文革”时期,国内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被关掉了。到了18、19岁,李昌又去了历史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各种生物标本,以及各种各样的科普知识,总是让李昌兴奋不已,这些科普知识的“启蒙老师”,也引导着他日后走出平面世界,不断探索三维世界的奥秘。
谈起天津的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李昌说,自己曾走遍很多国内外的科技博物馆,却从来没有发现一家关于三维成像技术的博物馆。二十余年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开发的生涯,李昌深知,我国在三维成像技术领域,要让后来的人们少走一些弯路,走得更远一些,需要建设一个三维博物馆。
2003年,李昌从中国民航学院“下海”创办天津三维技术研究所已有几年,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于是他开始启动筹建三维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但由于这是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博物馆,建立博物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关部门尚未有相关规定,涉及的许多部门都未予许可。最后还是在天津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很快领到了“营业”执照。
走进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李昌为我们介绍了一架老式西雅图的三维照相机。它是自己在23年前收集的第一套立体成像的展品。该相机的得来,还有一段这样的故事:1986年李昌在美国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学习航空电子学,利用闲暇的时间,李昌到西雅图各地观看博物馆,当然也少不了考察与三维成像技术的相关东西。在一家二手相机的商店里,他看到这个相机。但是这个相机售价比较贵,要220美金。李昌对相机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却苦于囊中羞涩,商店老板看出李昌对相机的钟爱,便让他先拿了回去。于是,李昌先给了商家100多美金,并写下一份欠条。回国后李昌托去西雅图的国内朋友,不仅还了商店的钱,还又买了一些与三维产品相关东西。后来,店主知道李昌喜欢这些,又为他收集了一些三维技术方面的物品。
国外一部产于1952年的旧相机吸引了李昌,他便想方设法买了回来。李昌介绍说,它是一台立体成像的相机,而且是采用135的胶卷,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把135胶片的上半部分先照下来,再照下半部分,立体成像效果非常好。其次,该相机的品牌是View- Master ,是一家专门提供全方位立体成像服务的老牌公司。Sawyer公司从1952年创建,至今产品畅销不衰,出品了很多在三维技术领域的成功之作。该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三维技术公司之一,它的理念就是“Total solution”,能满足用户的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的需求,全方位地考虑了使用三维成像技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李昌笑着说,其实自己也是想通过这些公司、这些产品的沉浮兴衰,不断激励自己。
由于早些年那特殊的时代背景,给收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李昌托朋友用外汇在国外买了一些三维成像技术产品,自己再用人民币买过来。同时要给人家一定好处。后来,李昌自己在香港也有了公司,就很方便去买。后来又通过拍卖、投标等方式先后购得许多展品,因为大家都知道李昌在买这些东西,而且是势在必得,不太在乎价格。所以,现在市场上与三维相关的收藏品的价格都比较高。
记者被博物馆里一个立体十字架雕像吸引了眼球,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那竟然是一幅光影图片。看到我们惊讶的表情,李昌解释说,这是一幅激光和全息显示的图片。制作该图片所利用的技术Hologram即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坐落在天津开发区第二大街的天津三维显示技术研究所,有一个激光全息实验室,其实验室里设有起防震动作用的氮气平台。“白光再现全息图的十字架”,靠的是非常好的光路设计。
在“白光再现全息图的十字架”的背后,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李昌曾访问过前苏联,对苏联的立体成像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前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科学家的生活状况虽然一度非常不好,但他们并未停止相关技术的研究。眼前的这个“白光再现全息图的十字架”,就是由李昌本人出资,委托前苏联的专家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据了解,这幅光影图片还是一件孤品。李昌说,前苏联的科学家的一些三维成像作品,虽然其外表的包装很差,但作品本身却是非常精美。
同样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有摆放在展室桌子上的一具椭球镜成像演示器。它利用光学幻影技术,透过上下两个椭球面,一个顶点的像成在另一个顶点的物,结合现代技术,使图像清晰无比、非常逼真,让观者误以为就是一个实体的小盒子放在那里一样。李昌又说,其实10多年前,自己还在天津民航学院当教授时,就已经帮助天津科技馆做过类似的椭球镜成像演示器。
最后,博物馆人员引导着目不暇接的记者,进入一间演示天津三维显示技术研究所开发出的最新三维技术成果的展示厅。这里陈列的一个个实体设备,向人们充分展示了三维成像技术的演进历程。现在最先进的LED显示屏,是由三维显示技术、显示自由立体图像、计算机按程序显示三部分技术组成。它的难度在于高亮度、高分辨率。李昌及其团队刚完成了辽宁盘锦的“辽滨水城”200英寸自由立体LED自由立体显示屏项目,其中的LED显示屏的亮度高达1500流明。
据介绍,这个目前世界唯一的巨幅显示屏,从三年前发起研制到如今顺利完成调试,经历了一次国际领域内的顶尖合作,而且就是在李昌的带领下,由民间资本投资完成。德国光学专家,美国计算机专家等,都纷纷慕名前来参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昌曾与国安数码科技公司合办奥运展,展览是在国安数码的展示大厅中举办。在2010年将开办的上海世博会中,也将采用由天津三维技术公司研制的大尺寸自由 立体显示屏。
今年九月份,中国科协带领专家前来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考察评议,准备将该博物馆列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该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仅向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三维成像世界的大门,更吸引会聚了世界各地的三维技术领域的精英前来交流、观摩。国内的许多科协团体、国内外的许多科研机构、大使馆等都曾前来参观,包括三维成像技术的发源地波兰的科技人员也过来观摩。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人员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内设有英文、韩文、法文解说员。
2008年在我国天津召开的达沃斯会议,天津市领导特意安排相关与会人士,来到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参观。参观人员都对博物馆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有的人说,几乎世界上有的三维成像技术和产品中国都有。听到这样的话,李昌感到非常欣慰。
2008年,日本LED之父Akami曾慕名前来参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表示还想再来。出于技术保密方面的考虑,工作人员多次劝说李昌不应该对国外那么开放。但是,李昌说,我们能做到像他那么热爱三维技术吗?他都已经70多岁了,还从日本远道而来,不耻下问,不停地拍照。对此,我们国内有的科学家应该感到汗颜。我们的研究所和公司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人家两次来参观取经,我们为何还要对他关上大门呢?
历经十载,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从无到有,已经收集了展品2000多项,文献、图书和资料上万册,先后接待了海内外数万名三维技术爱好者。但最让李昌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曾接待了一对来自山西的母子,这位母亲曾对她的儿子承诺,如果他高考获得理想的成绩就带他来参观博物馆,后来这位孩子果然如愿以偿。
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以自己的科技实力和奉献精神,已被评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天津市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鲜花和荣誉,并没有使李昌陶醉其间,他决不会停止不断探索三维成像技术的脚步,将更加执著于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
《科学时报》 (2009-10-30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