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文化与华夏文明》,杨金廷、康香阁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45.00元
□贾永生
《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可以说填补了历史空白,为赵文化研究及历史文化研究起了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作用。当代史学大家李学勤教授欣然为此书题词:“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承继先人,超越前人
赵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支柱文化之一。若要厘清《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的根脉,须从《邯郸学院学报》开办的特色研究专栏“赵文化研究”说起。作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河北省优秀报刊——《邯郸学院学报》开办“赵文化研究”已10载有余,这一精心打造的特色栏目已刊发赵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论100余篇,字数逾70万言,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文化、语言、艺术、体育、宗教、都城等十多个领域,作者有学术名家、资深教授,也有燕赵学人、学苑新秀。杨金廷、康香阁两位主编从近年刊发在《邯郸学院学报》上的百余篇赵文化研究论文中遴选出43篇,汇编成《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主要分为综合研究、荀子研究、公孙龙研究、赵国都城研究、邺城文化研究、磁州窑研究、相关专题研究七个部分。
余担任《邯郸学院学报》评刊工作有年,格外关注“赵文化研究”这一栏目,每文必读,精研细磨,正如余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评论《学理彰显,内涵深厚,特色独标——略论的办刊特质》一文中写道:“《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我更为欣赏。其中对荀子的研究,对赵武灵王的研究,对蔺相如的研究,对赵王城遗址的研究,对公孙龙的研究,对赵盾的研究,对先秦赵人的研究皆有独特之处,自成一家之言,有的可说是独步云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书学问做得十分扎实,相当了得。其钩玄索隐的功夫很到家,对赵文化的十大脉系: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建安文化、北齐文化、磁州窑文化、梦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太极文化、晋冀鲁豫边区文化皆作了深入研析,着力阐释了赵文化的个性与华夏文化的共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是赵文化,也是华夏文明
收入本书的学术专论均是大题目做细文章。李学勤先生的《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宣兆琦先生的《论赵文化的精神》,王永祥先生的《燕赵精神的特质与特色内涵初探》,董海林先生的《古赵兴衰及其启示》,刘宏勋先生的《赵文化的历史哲理意蕴阐释》,孙玉静女士的《十五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综述》,白国红先生的《赵国故地纵论赵文化》,皆既有准确的宏观把握,又有独到的透辟说理,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新颖的史学发现。
这里,以论证荀子与赵文化关系的学术论文为例,多篇专论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一个共同的论题: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赵文化直接孕育出的巨星级的思想大师,荀学对后世发展至关重要。书中对荀子的名学思想,“圣人制礼”学说,“游学于齐”考证,荀子与庄子“天人相分”思想的异同,荀卿名考,荀学与儒学的内在联系等各个细部皆有专文专题来深入论析,有理有据,有板有眼,有着令人折服的学术创见。
书中对赵王城遗址、邯郸故地的详尽考察,对赵国南北长城的追本溯源,对古丛台的科学觅踪,对邺城文化与建安文化的古今比较,对公孙龙与荀子名学思想的求同存异,对磁州窑与“清末新政”的辩证思考,对赵女现象成因的多元考量,对李白邯郸诗歌的独到发现,均是标新立异之论,道他人所未言,将赵文化研究推向新阶段。
赵文化系华夏文明的核心圈,赵文化的上下贯通、镜古鉴今之巨大功用将愈加彰显。简而言之,《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为系统深刻研究中华大一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与引爆点,也为正确地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以饱经三千余载风雨沧桑的邯郸古城为基点,深挖历史文化积淀,追溯出赵文化是华夏农耕文化与戎狄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与结晶,富有开放、进取、包容、融合的特质,从而更好地探寻出华夏文明之源。
《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力倡改革开放,拼搏进取,涵纳包容,对接融合。譬如,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先声夺人,享誉九州。他的宽猛相济,他的因事制俗,他的事半功倍,他的胡服骑射,他的以夷制夷,在当年,在今日,均有着超凡的政治头脑与战略眼光,发人深省。
又如有迹可循的1584条赵国成语典故,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瑰宝。再如,在世界上名气颇响的磁州窑与尊称为瓷中珍宝的青瓷、白瓷,其价值日益攀升。
应当说,本书在有些识见上、论证上是独标逸韵,独步天下的。在此我要特别提出须学习国学大师庞朴先生在公孙龙研究上的拨乱反正,独辟蹊径,庞先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严密考证出发,大胆为公孙龙辩诬,巧于转识成智,超言取意,还公孙龙一个公道,还历史一个公道,这是令人万分钦敬的学术良知与道德勇气。为学术正了本,为理论溯了源,对今人颇多启迪。这样的例证还有一些,不在此逐一列举。
《科学时报》 (2009-10-29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