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赋兴 李传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0-25 21:26:42
那一年的黄淮海战役

李振声(左三)和课题组成员陈淑阳(左一)、钟冠昌(左二)、李璋(左四)在试验地观察小麦。
 
黄淮海地区地处我国中东部,主体为由黄河、淮河与海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黄淮海平原,以及与其相毗连的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河流多年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壤,使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在我国粮食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过,自然灾害泛滥却也一直困扰着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洪涝、干旱、盐碱等自然灾害导致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比例高达60%以上,农业发展非常缓慢。
 
1985年至1987年间,我国人口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同期粮食产量却出现了下降,严峻的粮食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面对困难,在中国科学院的全力支持下,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李振声院士带领中科院农业专家组经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在参考了中科院以前一些实验点治理经验后,提出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缓解当时面临的粮食危机。
 
这个建议马上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原国家计委拨出专项经费1000万元予以支持,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钱、出力进行配合。包括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在内的多家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联合起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参战科研单位120多个,参与科研人员达1000多人。
 
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曾主持这个项目的“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是最早一批参加黄淮海战役的人之一,据他回忆,在他当时所在的邯郸市曲周县实验区,刚去的人常会因饮水不适应而拉五六天肚子,平时工作的时候也是吃粗粮、睡土屋,科研设备也都以传统的凿子、尺子等为主。农业部领导在下去视察时,对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非常感动。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科研人员满怀治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为祖国作贡献的工作热情,努力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988年5月23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在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实验区后称赞说:“你们创造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典范,为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和荒洼地开发治理提供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宝贵经验。”
 
1988年6月17日、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李振声的陪同下,也对禹城实验区进行了考察,并评价道:“这里取得的成果对整个黄淮海平原开发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经过6年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黄淮海地区339个县进行了调查,发现中低产田多的县都大幅度增产,证明中低产田治理确实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199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增产了504.8亿斤,占全国粮食总增量的一半。这也与原来预测的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潜力(500亿斤)非常吻合。
 
黄淮海项目取得巨大成功,证明依靠科技手段实现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是完全可行的。在黄淮海项目的基础上,我国又对黄土高原、三江平原、西北旱区和南方红黄壤地区等农业中低产地区进行了治理,并制定实施了总投资560亿元,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3100万公顷耕地的“区域治理和农业开发计划”,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人口飞速增长的不利条件下,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与项目人员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有16人荣获“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优秀科技人员”的奖励。李振声由于在此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在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方面的成果,还获得了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中国对粮食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按照基本自给的方针和今后粮食消费需求增长趋势,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商品粮年产量占全国总量66%”的黄淮海平原将要承担更大的粮食生产任务,新一轮黄淮海粮食增产战役即将吹响进攻的号角。
 
(本版稿件采写:张赋兴 李传翠)
 
《科学时报》 (2009-10-26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