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三十年巡礼 |

2009年,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接见日本ORIXRENTEC科技租赁公司高层领导

2006年泰国科技周期间,王津董事长陪同泰国诗琳通公主参观中科院知识创新及高科技产品

2007年,泰方企业与东方科仪在人民大会堂签署燃料乙醇生产成套设备订购协议

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项目(第一标段)招标开标仪式
最初,东方科仪主要任务是为中科院等重点科研单位从国外进口先进科研装备。这时的她与其说是一家外贸公司,还不如说是中科院的采购供销科。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进出口贸易行业中的丑小鸭,上乘历史进步之机,中遂改革大潮,下应中国科技腾飞的需要,三十年磨一剑,终于发展成拥有14亿元总资产,下辖10个分支机构,跨国经营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公司目前的年经营规模已达数亿美元,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外贸企业500强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仪器进出口行业领头雁。
□本报记者 陈欢欢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化了人们心头封冻多年的坚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得全国科技工作者人心振奋。然而,十年浩劫,中国几乎没有从国外进口过先进科研仪器,从中央直属的十几家科研院所到各个地方的科研单位,无一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进的仪器设备极其匮乏。
为了顺应这个潮流,国内第一家专营科研仪器进出口业务的公司——东方科仪诞生了。1980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公司。
最初,她只不过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局级职能部门,由院里拨给经费,赢利全部上缴,主要任务是为中科院等重点科研单位从国外进口先进科研装备。这时的东方科仪与其说是一家外贸公司,还不如说是中科院的采购供销科。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进出口贸易行业中的丑小鸭,上乘历史进步之机,中遂改革大潮,下应中国科技腾飞的需要,三十年磨一剑,终于发展成拥有14亿元总资产,下辖10个分支机构,跨国经营的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公司目前的年经营规模已达数亿美元,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外贸企业500强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仪器进出口行业领头雁。
从吃喝不愁到自主经营
1985年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外贸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政企分开。未满5岁的东方科仪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挑战。从此,东方科仪与中国科学院技术条件及进出口局脱钩,正式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外贸企业。
脱离母体的东方科仪极其稚嫩、羸弱。要知道,从成立伊始,东方科仪就是专为中国科学院进出口科学仪器的公司,经费来源于院里,利润也悉数上缴,吃喝不愁,自力更生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的。政企分开之前,东方科仪还将4年的盈利340万元上缴院里。脱离母体之后,东方科仪不得不开始自己探索未来的方向。
1986年,一个事实为东方科仪鸣响警钟——中科院的进口需求量急剧下降!这背后是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外贸公司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被逐步打破的深层原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一直维持单一的中科院进出口代理业务的东方科仪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要想在改革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不开阔思想、另找门路、制定远景战略目标是不可能的。于是,东方科仪开始了一系列的转变。
1986年,东方科仪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出口为主的轨道上,当年的出口额达就到697万美元,而此前5年的出口额累计仅为732万美元。
1987年,公司又提出“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国际化”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实现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具体途径,相继开办了一批开发和生产企业,创办了一批贸易和技术服务公司。东方科仪的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外贸延伸到内贸,由代理扩大到自营和租赁,既搞一般进出口又进行国际投标、招标,兼营新设备与二手设备,服务范围从中科院拓展到社会各界,从国内跨到海外,先后在美国、泰国、中国香港、缅甸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机构,实现了国际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突飞猛进
199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指引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此时的东方科仪已经在市场的海洋里遨游了7年,这时又适时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一切工作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克服官商作风、打破“铁饭碗”、个人收入同企业效益挂钩等等。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过是“小儿科”,但在当时却很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很快,东方科仪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5年10月,国家经贸委正式批准成立东方科工贸集团,企业更名为“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旗下拥有19个分支机构,形成了技工贸、内外贸和进出口三结合的集团公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时的东方科仪遭遇了初识市场后的第一次逆境——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竞争日趋激烈,外贸形势开始严峻。但东方科仪却显现出比其他一些企业顽强得多的生命力与实力。1993年~1996年,东方科仪营业额逐年递增,累计达32亿元人民币,这4年共创净利2609.06万元,超过了1980年到1992年的总和,上缴所得税和销售税1584.4万元,大体等于前13年的总和。
如果说适应国内的逆境还算容易应付,那么1998年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东方科仪的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这一年,东方科仪经营收入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6000余万元;1999年更翻一番,达17.793亿元,净利润也迅速攀升。
正视自我 再迎改革
21世纪来临之际,东方科仪人再次审视自己,果敢地迈出了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步伐。
早在1998年,东方科仪在全国外贸500强中的排名就跃升至第184位。但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受世界经济低靡影响,需求不旺,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也使得以进出口为主业的东方科仪面临国际市场更直接的冲击。
在自身体制方面,东方人也发现了诸多不足。集团及所属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不到位,企业主要由经营者经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企业缺乏资本积累机制、缺乏将剩余资金转化为资本的内在动力、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因此在市场竞争上不占优势。这一切均表明,没有清晰的控股主体或自然人投资主体,从本质上讲就不可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这些问题无法回避之时,中国科学院于1999年12月6日印发了《关于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将东方科仪整体改制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充分调动公司职工的积极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个决定无疑给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东方科仪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其实,从1996年开始,东方科仪即把上海公司作为试点,率先进行了改制。1997年9月改制完成后,集团公司持股62%,职工持股会持股35%,中科院上海分院持股3%。此后,集团公司开始了整体改制,对有前景的下属公司进行改制,清理关闭亏损、没有前景的下属公司。至2006年共清理关闭了10家下属公司、3个办事处。如今,经过改制保留的下属公司全部赢利,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开拓创新 永立潮头
进入新世纪,乘着改制的东风,迈着轻快的步伐,东方科仪抓住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教投入的机遇,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和教育部所属大学的“211工程”等项目,并大力开发其他社会行业,使得集团的营业额和利润每年增长达到10%,在行业中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逐渐树立起了“东方科仪”的优良品牌形象。
2003年,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东方科仪董事长王津提出,把创建服务型的贸易企业明确设定为企业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生产、科研、教育行业的核心客户,提供进出口服务及市场营销、加工、租赁等延伸产品和综合配套服务,坚持“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发展”的战略。
所谓一业为主就是以进出口业务为主。到2007年底,集团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其中科教行业代理进口额2.5亿美元,社会代理进口额1亿美元,出口6000万美元。
2008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行业打击严重,但是东方科仪的进出口业务却史无前例地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近5亿美元。这一方面是得益于近几年国家持续增加科教投入;另一方面,得益于东方科仪公司及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之际,东方科仪就召开了领导层会议,商讨、分析公司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对可能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客户和产品都逐一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高风险管理级别。此外,东方科仪公司还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对客户完成了进出口、招标、代理、维修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了竞争力。
其实,作为中科院的“孩子”,多年来,东方科仪已经在我国的科教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即使仅仅依靠这一笔业务,东方科仪也能吃饱喝足、衣食无忧,然而东方科仪并没有就此满足、小富即安,反而不断开拓创新、做大做强。
东方科仪总裁邬勉指出,单一业务风险较大,必须开展相关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以保证集团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集团公司加强了战略管理和规划制定,每3年作为一个发展战略规划周期,在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提出清晰的公司发展目标,不断淘汰夕阳产业,发展朝阳产业。在进行过多次尝试之后,公司业务正在形成进出口、成套设备出口和科技租赁三足鼎立的局面。
科技兴贸
实现中科院创新价值最大化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2004年产业化工作会议上说:“我院是一个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部门,我们生产出来的科技创新产品,只有结合我院所稀缺而社会所富集的资本、管理、经营、市场开拓等资源,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协作关系,才能实现我院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为了推进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东方科仪目前的一个业务重点就是立足中科院、服务中科院,通过和院所合作,将中科院的科技产品成套设备推向国外市场。
东方科仪副总裁白丰宁介绍,在成套设备出口方面,公司顺应节能环保的国际形势,目前主要瞄准能源和环保两大领域,与广东中科天元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广生物乙醇、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
2006年8月,东方科仪在中国科学院国科控股和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际合作局等有关部门及我国驻泰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协助下,组织邀请近20家院属和研究所属企业参加了泰国的科技周。在曼谷国际商贸中心,展览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在基础科学领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资源环境领域、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近100项知识创新成果,并展示了参展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引起了泰国科技和商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参展的科技项目中,特别是由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发的生物制燃料乙醇专利工艺技术及成套设备,得到泰国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其原因是泰国产量极高的木薯是生产燃料乙醇的极佳原料。双方一拍即合,经过一年的接触,2007年8月中泰双方签署了一份年产5万吨的合作协议。这也是东方科仪首次出口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的成套设备。2008年又一份年产20万吨的协议签订。由于泰国政局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两份协议尚未执行,不过,这两份协议却是2006年之后泰国同外国公司签署的仅有的两份生物质燃料乙醇合作协议。目前,东方科仪还在同巴西、越南等国洽谈该项合作。
通过这些国际项目的开展,东方科仪必将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成套设备出口作出贡献。
站在创新的高地上放眼未来
科技租赁是指针对以电子制造、半导体行业、通信行业、科研机构等为主的客户,以经营性租赁为主要方式,提供高科技及相关的产品、设备、仪器等,能使广大客户更加节省投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东方科仪常务副总裁王戈介绍,科技租赁在国外发达国家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在我国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国际上的科技租赁渗透率达到30%,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科研设备和仪器中,有30%来自于租赁,而非购买。而在我国,这个数字仅为1%!因此可见,科技租赁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现代科研成果的产出和仪器的先进水平关联度很高。事实上,国外的很多大型高科技公司包括美国军方所使用的研发仪器设备都是租赁而来。
东方中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批涉足科技租赁的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科研仪器的分销业务。2005年,东方科仪又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欧力士集团下属企业ORIXRENTEC科技租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该公司是国际科技租赁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化公司,借助于ORIXRENTEC公司的庞大库存和管理经验,双方成立的合资企业——北京东方中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的经营效益都实现超过100%的增长率。目前,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东方集成已成为中国测试测量领域排名第一的综合服务商。2008年,在天津召开的科技租赁大会上,东方集成获得了大会颁布的创新大奖。
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阶段的一大难题就是购买仪器设备的成本太高,企业投入难以维持高水平的设备购买费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7年,东方集成创新性地提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合作,设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电子测试开放实验室”,面向中关村科技园区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提供各类电子仪器设备以及分析实验室仪器,以满足这些中小企业的设备使用需求。这一服务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有限的大问题,同时保证了政府补贴的有效性,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这种“中关村模型”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各方积极响应,随后又在苏州得到推广,目前,上海、广东、成都等地也有意引进类似机制。
目前,全球排名前5的世界级科技租赁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方集成凭借着自己近10年的产业背景,正试图延伸服务链,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本土化,保持自己中国本土科技租赁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
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不断深入,中科院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院地合作的不断开展,东方集成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王戈表示,东方集成将立足中科院,服务中科院,为中科院的高科技产品产业化贡献力量。
《科学时报》 (2009-10-19 A7 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