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先生给学生上课。

中国科大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右为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

2009年7月9日召开中国科大科技英才班工作会议。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校所双方共同办好科技英才班,努力走出一条在全国科教界有广泛影响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最显著的办学特色,也是科大人50年来不懈探索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创办之初由中科院确立的这一办学理念,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的一体化建设,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也探索了一条科教紧密集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之路。
探索新模式
早在1956年,我国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就针对新中国现代科技十分落后、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后备力量的实际,明确提出:“尤其在力量缺乏、急需发展的学科,如果研究所高级科学干部都同时负责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的矛盾。”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路的指导下,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明确提出要按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模式来办学。这一模式,按照聂荣臻副总理的话来说,就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合在一起”,“在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到相关的研究机构中参加实际工作”,“以便在短时期内使我国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型的科学部门迅速赶上先进国家水平”。
在这一模式下,中国科大建校之初所设立的13个系全部围绕国家空白、薄弱和新兴领域,且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这使得中国科大从一诞生起,就呈现出群星璀璨、大师云集的盛况。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并亲自授课,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规格、学科专业设置的前沿性、课程讲授的高水准。同时,本科生在高年级时可进入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开展毕业实践或做论文,直接接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和研究所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科研实战训练,在参与创新研究的过程之中,深切感受研究者的思维方法。
“所系结合”所带来的大学与研究所的关系,无疑可以用“水乳交融”一词来形容。当时,逢年过节,留校的学生经常去科学院各所拜年、联欢,科学家们也专程到校向同学们回礼。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学子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传承新理念
“文革”期间,科大南迁合肥,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77年8月,中科院召开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模式办好科大。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却受到了地域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怎么办?1981年9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大校长的严济慈坚决地说:“‘所系结合’不能丢,不执行所系结合的方针,科大可以不办了。”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再次被提到全院和全校的高度。
当时,众多科学家重新兼任了中国科大各系系主任,并亲临学校讲学。唐孝威先生主讲“核和粒子物理导论”时,经常是上午、下午连轴讲课,星期天也安排座谈和讲课。为节省板书时间,他甚至利用午休时间把下午要讲的数据、图表抄满一黑板。涂光炽、叶笃正、曾融生、周秀骥等一大批科学家,都采取所系结合的形式,亲自在科大讲学,并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
然而,毕竟受到地域、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所系结合”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所系结合”这一方针所蕴含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理念却在中国科大得到继承与弘扬。学校大力发展自身科研力量,建设了一支融教学与科研实践为一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科生进实验室的传统被有效地继承下来,并形成制度性安排。
提升新境界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认真思考创造性人才培养方略,高扬“所系结合”大旗,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以大学与研究所的互惠互利的双向需求为引导,将“所系结合”这一传统“法宝”提升到新的境界,即“全院办校、校为全院,所系结合、双赢共进”。
2003年以来,一种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双赢合作模式,得以在由中国科大与中科院数十家国立研究所组成的国内最大的“科教联盟”中全面展开。
目前,有19名研究所的院士、博导出任科大相关院系的院长、系主任,每年有160多名研究所专家到科大任教开课、指导研究生,每年有60%左右的本科生到研究所开展科研实践。双方还共同设计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力促进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建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工程等系和专业。中国科大为研究所代培的研究生已达到1000多人/年。每年通过免试推荐到研究所的优秀本科生占全校面试推荐研究生总数的1/3以上。
学校还与研究所共建了14个联合实验室,共同设立科研合作基金,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创新群体和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开展申请承担重大攻关项目,共建科学论坛促进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从深层次上体现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必须遵循的共享、互补、高效原则。“十一五”以来,校所双方科研合作项目或其经费已经达到4.49亿元。
2009年以来,中国科大分别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沈阳金属所、物理所、力学所、长春光机所、上海应用物理所、生物物理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同创办数学、材料科学、物理、力学、生物、应用物理、光电工程等七个科技英才班,旨在通过科教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英才班采取本硕博贯通、长周期培养和“两段式”培养新模式。本科生阶段在中国科大完成两年半的基础课,在中国科大和研究所完成一年专业基础课,在研究所完成半年实习;研究生阶段在科大和研究所完成半年基础课,在研究所从事3年半左右的科研工作。
《科学时报》 (2009-10-9 A2 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