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不论是在假日、展销会、节庆或是地区性狂欢节,只要是有庆祝活动的地方,你就肯定可以找到丰富的食物。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宴会大不相同的是,在那时普通百姓通常只是应邀“参观”贵族们的盛宴,而不是亲身体验;现在,意大利的美食节让每位参与者都可以尽兴而归。 |
|
到意大利去享受美食狂欢 |
|

《达·芬奇的秘密厨房》中插图:《在那不勒斯街口吃通心粉的孩子们》
“节庆活动仍是生命之舞的一部分,是人们丰裕富足时的伟大盛宴。”《欢庆意大利》的作者卡罗尔·菲尔德写道,“还是人们共享其本土文化的美妙之处的时刻,并且,参与者还可以亲身品尝到这种美妙的滋味。”
对意大利人而言,不论某种食物有着古老的传统,还是新近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都统一采用“这正是一个绝好的狂欢理由”的态度来对待它们。以谷物粥为例,谁能想到,这样一种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食物,这样一种现在几乎全以(在欧洲其他地区被认为是动物饲料的)玉米为主料的基本食品,可以激发人们如此狂热的消费热情?
在大斋期前狂欢节的最后一个星期二,人们会在托斯加诺小镇的中心广场架起一口大铜锅,用来熬煮五百磅玉米粉。大厨们统一穿着得体的黄色外套,手持木桨以同一个方向不断搅拌那一大锅玉米糊。在乐队的伴奏下,大厨们将熬好的玉米糊倒在一张巨大的桌子上,凝固后切片。之后,将玉米糕切片与300多磅香肠、碎牛肉和意式培根一起放入金属边的容器中,再加入近60磅帕玛森奶酪——这样便做成了可供在场所有人享用的美食。有趣的是,邻近的波尔戈·托斯加诺也在同一天举行以意大利面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所用的意大利面多达两吨,所包含的配料也是香肠、牛肉和帕玛森奶酪。一个是玉米的盛宴,一个是硬质小麦的派对,两者相映成趣,任君选择。
众所周知,葡萄酒是意式佳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意大利有很多以葡萄(以及葡萄的主要用途——葡萄酒)之名举行的庆典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每年9月到10月间,意大利的所有地区几乎都会举行名为“葡萄节”的葡萄酒狂欢节。举行这一系列的庆典最为知名的城市是罗马附近的马里诺。《美国人在意大利》的作者赫伯特·卡伯利将马里诺的葡萄节称作“好似圣母玛丽亚与酒神巴克斯的婚礼一般,婚礼后人们又迎来了一场盛大的酒神节狂欢,连喷泉流出的都不再是水,而是醇香的美酒”。1571年,马里诺举行了第一个葡萄酒节,庆祝勒潘多海战上基督教军团大破土耳其的重大胜利,从那时起,年复一年的欢宴便这样开始了。
Dolci,即甜食,是意大利一种颇具传统的美食,这一传统来自于意大利人从文艺复兴之初起对糖的疯狂迷恋。到现在,我们仍可从散布在全国的品种数量惊人的各式糖类制品中清楚地看出这种迷恋。在这许多种美味的甜食中,有一种来自热那亚附近的拉瓦尼亚的菲耶斯基蛋糕甚为特别——糕体高达21英尺,重达一吨有余——会是世界上最大的蛋糕吗?
在佩鲁贾,人们每年有8天可以以另一种甜食为名欢庆一番,那就是——巧克力。每年10月举办的欧洲巧克力节可能是意大利一年之中最大型的美食盛会,据主办方称,参加人数多达100万。
每年,巧克力节的主办方都会提出一个当年的主题,比如在2005年,巧克力节就是围绕“红色十月”而展开的,那年推出的特色就是一种“全新口味的”巧克力时尚——辣巧克力。毫无疑问,将巧克力和辣椒结合起来的创意肯定会令辣巧克力风靡一时,不过,其实这个主意早在几千年前中美洲的玛雅人就想到了。
由佩鲁贾一家大型巧克力生产厂家赞助的巧克力雕塑是巧克力节上的一大亮点。艺术家们用来创作的原料是体形巨大的巧克力块,而游客们就可以在一旁一边观赏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一边享用雕刻中切割下来的巧克力条、巧克力块,无不乐在其中。
将辣椒带回欧洲的是哥伦布。于是,在他发现新大陆的五百年之后,也就是在1992年,人们迎来了第一届辣椒节。辣椒节在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里的某四天举行,地点是迪亚曼特的海滨散步道“Lungomare”。吸引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区的“辣椒爱好者”们前来迪亚曼特辣椒节的是那股独特的风情,将辣椒集市、音乐、电影、讽刺剧、艺术、民俗以及当地餐厅提供的菜品小样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辣椒节上。超过100个摊点在向人们兜售着一切与我们钟爱的辣椒有关系的物品,只要你能想象得到,都应有尽有。
几个世纪以来,“饮宴”这一观念的变化又是何其之大啊!旧时,平民们只有作为皇家盛宴观众的资格,而现在,人人都可在以美食为主题的狂欢庆典上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畅饮欢歌。就私人聚会而言,大家都平等地围坐一桌,不论身份与性别,共享美食。“虽然等级差异和社会分化都还牢牢地在原地扎根,不过它们仍然不断地受到一种‘人人皆参与’的可能性的诱惑。”罗伊·斯特朗评论说。
意大利烹饪这颗在过去500年问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仍将继续绽放其光芒。
摘自《达·芬奇的秘密厨房:一段意大利烹饪的秘史》,[美]戴夫·德维特著,梅佳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定价:29.50元
《科学时报》 (2009-1-22 B3 特别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