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在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有一个独特的奖项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及该书的340多位撰稿人。该书的共同主编是化学物理学家张存浩院士和生物医学家陈竺院士,名誉主编是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科学顾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之所以称为独特,是因为该奖项奖励的是一套书(全套5卷)和一群特殊的作者。它不是任何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成果,而是帮助公众解读这些科技热点的“宝典”。它标志着对社会和公众的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又一次得到了官方正式的承认和认可,也意味着科普和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一样,同属于科学技术这一巨大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犹如人的两条腿。
在中国长期以来,科普和科学传播的地位低下,不可能与科研和技术发明同日而语,甚至有人把科普和科学传播当成小儿科,在晋升、评职称等方面,科普文章和著作不能算作成果。正是这一误区的存在,让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远远低于重视科普和科学传播的发达国家。
在国际上,科普和科学传播在科学与社会中的地位早就与科研和技术发明一样是并驾齐驱,难分伯仲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看,科普和科学传播的地位比科研和技术发明还要重要。这一思想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英国以及其他科学发达国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英国植物学家佛朗西斯·达尔文(1848~1925,查尔斯·达尔文之子)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在科学中,功劳归于说服世界的那个人,而不是首先想到点子的那个人。”为什么佛朗西斯·达尔文认为科普和科学传播这种说服世界的工作比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这种想到点子的工作更为重要?因为,即使作为想到点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是第一推动力,但真正要让科学的点子推动社会文明、经济发展和提高公民的生活,就必须要把无数个美妙的点子体现和转化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来。而科普和科学传播就是说服世界。如果能说服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例如,烟草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危害尤甚。中国一年的烟草利税是1050亿元,但每年因为烟草造成的健康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就达1500亿元,而大量人员的健康损害和生命丧失却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无数科学发现指出了吸烟的危害,但却缺少说服人们的渠道和方法。一本刚刚在中国出版的科普图书《这书能让你戒烟》就起到了说服世界的作用。在25年的时间里,该书把无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娓娓道来。让1000万人成功告别烟瘾。
《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起到的说服世界的作用显然要比《这书能让你戒烟》大得多。仅仅以该套图书能对无数青少年进行科学和民主的启蒙和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而言,它的说服世界的作用就无以匹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科技进步奖并非是该套图书的终极目的,而其既叫好又叫座,也即是更深更广地说服世界,才是编创者的最大心愿。
在《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获得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之前,美国的一项评选也反映了同样的认识论观念:科普和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一样重要。美国《时代》杂志于2008年12月9日公了2008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美国人科学素养明显提高”位列第九当选其中。美国把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评为十大科学发现之一,不仅说明其看重科学素养的意义,而且希望藉此促使国民关注科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且尽管现在有25%的美国人有“科学素养”,他们也认为这样的科学素养还不够,因为这意味着美国仅有1/4的成年人能够阅读并理解每周发表在《纽约时报》科学版面上的故事。
与美国相比,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只占2.25%(2007年调查结果)。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何美国能如此强大。也因此,让更多的类似《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的著作和无数的科普作品来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正当其时。今天,《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意味着科普和科学传播也是一种成果,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成果,这样的工作对于科学家来说就不应当是“不务正业”,而且这样的工作不仅要由科学家来做,科学作者、学者、专业人员、新闻记者都应当来做这项工作,并以在该领域获得成果为荣。因为,这种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说服世界,从而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
《科学时报》 (2009-1-15 B3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