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青草地、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这是许多人心驰神往的草原。草原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王国,是许多野生动物欢聚的乐园和栖息地,还是牧民幸福的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西部地标”之《中国的草原》让我们领略—— |
|
草原人眼中广阔的草原 |
|

草原上的土拨鼠

牧民们在搭建蒙古包

《中国的草原》,徐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定价: 29.80元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中国的草原》以草原人熟悉的目光,近距离、多视角地介绍了世界草原和中国草原的分布格局和概貌,特殊的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草原的植被特征和草原景观,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草原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讲述草原动物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展现草原牧民真实生活片段,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
站在世界之巅眺望草原
《中国的草原》是在站在世界草原的高度上眺望中国的草原。为何要上升到世界草原的高度?轻松地了解世界草原的概况,从中清楚地知道中国草原所处的地位,更能感受到中国草原的独特和魅力。
世界草原总面积约为24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1/6,其中欧亚大陆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较好的草原区。欧亚草原区分为3个亚区,黑海——哈萨克斯坦草原亚区、亚洲中部草原亚区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草原亚区。黑海——哈萨克斯坦草原亚区的东界大概在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带;亚洲中部草原亚区包括蒙古高原、松辽平原和黄土高原。从欧亚大陆草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中国草原为欧亚大陆草原的主体部分。
“再看看中国植被图,发现60亿亩的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耕地面积的3.7倍,其中84.4%的草原分布在西部。被誉为国土半壁河山的‘绿色屏障’养育着我国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人们和保护着动植物的多样性。文化、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决定了草原上生活的人,使得中国的草原有其独特的特点。”该书的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长徐柱研究员说。
在世界的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中三大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前两者并驾齐驱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草原的生态功能却还未得到人们足够重视。从生态意义上,草原是独立的单元,覆盖着地球上既不能正常生长树木也不适宜垦殖发展种植业的广大空间,却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绿色屏障。如草原上茫茫一片的绿草,除了有放牧价值外,还有生态、旅游和生产等多种服务功能,是陆地表面一层薄薄的“生物保护膜”,是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
这本书是在深层次上让读者认识美丽的草原,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草原,更加了解草原的生态意义、经济与社会关系、草原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出版《中国的草原》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让所有能读懂汉字的人都能读懂,都仿佛身临其境。”徐柱说,这本书以科普为基调,展开叙述,适合所有喜欢草原的、希望了解草原的人阅读。
这本书能让普通的、非专业读者从中领略到草原风光的自然美、草原人的心灵美及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美。书中“草原生态文化”篇章就讲到了北方草原上标志性建筑——蒙古包深受牧人钟情的原因,它的建筑材料易获取、用料少,并且工艺简单;住在蒙古包一年四季内外两重天;其搭建、拆卸、运输方便。在书中还能看到蒙古人心爱的蒙古袍、高腰马靴真正的作用,它们能阻挡炽热的太阳灼伤皮肤,防止蚊虫蛇的叮咬;能了解敖包传说的渊源;能看到每年七八月举行的草原盛会——那达慕。“草原的生态系统”篇章则像一个导游,用文字替代声音带领我们领略魅力无穷的呼伦贝尔草原、饱有悠久历史和草原游牧文化的锡林郭勒草原、天然绿洲的伊犁草原;带你来到昭君坟前观感已逝去千年的历史,踏访成吉思汗陵回望曾经的蒙古高原的社会景象。“中国草原动物”中则向我们介绍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们如何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着大自然规定的生存法则,动物进化中减少竞争,各种动物活动的合理的时空格局,夜行动物、昼行动物如何活动、捕食……
翻开书,发现介绍草原文化的并不是主要部分,还有从专业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世界草原概况、草原的环境、各种草原植被情况以及依赖草原生活的野生动物。让普通人能读懂这本书的生态学意义和草原文化并不是作者们的唯一愿望,徐柱说:“更重要的是让基层工作者、那些渴望保护草原但又对此知之甚少的人、那些拥有专业背景知识的科级干部及基层的科技人员,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在短时间内,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草原的生态学意义,可能对牧民传达草原的生态学意义更有所帮助。”
从科学角度理解草原生态学意义
近几年,草原退化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重视,如2000年后,我国针对全国的草原生态保护、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工程,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都是有利于草原生态和草原保护的。但是,我国草原现在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草原恢复需要合理措施,需要使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这种理念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徐柱表示。合理利用即保证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习惯、提高收入的同时提高牧民们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质量,以此才能让牧民们逐渐接受保护草原的概念,让牧民提高意识、觉悟,能自发地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草原。如书中在讲到草地植被的种类、分布、特性、系统,对植被的不同利用方式。基层工作者将这些不同的措施、技术传递给牧民,帮助人们合理利用草原并保护草原。
此外,这本书对很多学习研究草原生态学、草原科学、环境科学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书中清晰的结构体系将知识概括得一目了然,并能从科学角度深刻理解草原生态学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看,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必须考虑、重视的问题,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存活质量。
这本书把天然、自然的草原中活生生的动物、鲜活的人,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更多人对草原有了解,对草原的特征、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尤其对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从整体上理解草原生态学意义,让人们知道草原所拥有的魅力无限的自然美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醒人们保护草原的意识。
《科学时报》 (2009-1-15 B3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