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7年编纂而成的《中华本草》,共收录中药10620味,总字数达3957.8万字。全国65家高等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507名专家倾力参与,详细翻阅古今医药书籍1100余部,引用的古今文献超过1万篇。 |
|
《中华本草》:现代版《本草纲目》 |
|

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同学在杭州举办的中药嘉年华活动现场为市民讲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引种方法。
本报记者 孙玮 通讯员 陈仁寿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先进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及时对本草学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整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历时17年编纂而成的、被业内誉为现代版《本草纲目》的中药百科全书——《中华本草》,日前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
第六次大规模编纂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华本草》课题研究的总编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宋立人研究员作为总编,负责指导总审组及所设的14个专业编委会的编纂工作。
据宋立人介绍,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医药学家,根据自身的辨药、采药、制药、用药经验修订医药文献。从载药365种、总结先秦至后汉本草成就的《神农本草经》,到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从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编修、颁布的药典性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到宋代修撰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再到载药1892种、代表历代本草著作最高水平的《本草纲目》,每一部著作都包含了当时本草领域最新的中药理论和实践经验。
但自明代李时珍历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至20世纪70年代的400年时间里,尽管其间不乏本草专著,却无一能够超越《本草纲目》。同时,随着中药资源、品种、鉴定、炮制、制剂、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等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修纂当代的“官修本草”已成为当代中药学家关注的焦点。
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二次会议期间,中医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群,政协委员王孝涛、王绵之、哈荔田、李聪辅、章荣烈等6位专家提出,由国家组织力量整理和研究本草并提交了修订“中华新本草”的议案。1989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组织全国中药领域的相关专家编纂《中华本草》。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地对本草学的发展进行的系统总结、整理和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建校之初,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开始搜集当时中药各个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记载的主要内容分为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来源、原植物、栽培要点、采收加工、药材与产销、药材鉴别、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成分、制剂、现代临床研究、集解、附注、参考文献等24项,然后制成卡片进行保存。经过不断补充积累,卡片总数已超过50万张。
“正是凭借着小卡片的内容和编纂这些书的过程中积累的学术和工作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最终成为《中华本草》的总编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涤平说。
17年精益求精
《中华本草》编纂涉及生物学、矿物学、物候学、气象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它不仅是一项以整理文献为基础的研究,还需要工作人员对计划引用文献的正确性、各专业编委会的来稿进行反复考证。以黄芪为例,该药所引古今书籍资料达300多种,包括古汉语文献《广雅》、《正字通》等,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医籍古方《金匮要略》、《圣济总录》等。在现代研究方面,研究人员收集了发表在医药杂志上的学术论文近1000篇,最后确定引用其中的200余篇。
宋立人说,《中华本草》的编纂同样也有学术上的争论,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也有不少观点没能达成共识。对于这部分内容,《中华本草》收录了各位专家能够基本认可的观点,而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内容则在该味药内容的最后附上了注解。例如,古代文献中对丹参药性的认识不同,《神农本草经》中对其性味的认识是“味苦、微寒”,《本草经集注》的记载为“性热”,《本草正义》则为“味苦而微辛、微温”。最终,文献与临床专业编委会在翻阅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丹参临床的实际功效,将其药性确定为“味苦、性微寒”。
药用植物的国际通用语言为拉丁语,资料书中动植物的名称都要求用拉丁语写上其国际通用的名称。如Picria为玄参科苦玄参属的意思, Picris则表示菊科毛连菜属,两个单词的字根相同且仅一个字母之差,意思却完全不同。在《中华本草》的编纂过程中,研究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精益求精,避免了在这方面的可能出现的错误。
内容须不断更新
据统计,在《中华本草》的编纂过程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古今医药书籍达1100余种,其中本草文献200余种、历代医籍方书600多种、现代著作(包括药典、地方性药志、药品标准和部分植物学专著)300多种。除了上述文献,还对国内外近千种医药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化学、药理、药材、制剂、临床报道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复制和摘录,择善引用。据统计,课题研究中引用的古今文献超过1万篇。参与编纂的507名专家分别来自全国65家高等医药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涵盖了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药炮制学、中药品种等与中药相关的各个领域。
有关专家认为,收录10620味中药,总字数达3957.8万字的《中华本草》作为一部工具用书,覆盖的内容既有历朝历代医药学家的论点,又有近几十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各个领域进行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该书的权威性,既将我国历代医药学家最传统的医药理论继承下来,又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出一条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华本草》的内容也应在现代化研究比较集中的制剂、临床研究、用法用量等方面不断更新。在性味、释名、品种等对历代本草学成就的归纳汇集方面,专家们在编纂时就已经作了多次反复的考证,因此如果需要进行再次修订,应该有所侧重。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吴勉华说,作为该书的总编单位,该校的专家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如果国家需要对该书进行修订,在各项前提条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将有能力再次承担此项工作。
《科学时报》 (2009-1-13 A4 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