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竹,它是园林观赏的佳品,或以竹海波涛为主景取胜,或以丛丛竹林分隔景区,或织成通幽曲径,或装点庭院深深。粉墙竹影、漏窗竹景所映现的日出有清阳,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雪掩有清姿,露凝有清珠的动人情景,美不胜收。
我欣赏竹,它给人以颇多的趣味,当人们漫步在竹海之中时,“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夙尾罗拜忙”,此乃风竹之“形趣”,当人们聆听窗外雨中竹时,“疏竹虚窗时滴沥”,此乃雨竹之“声趣”,修竹成林,浓荫如洗,炎夏纳凉其间,令人神清气爽,此是竹之“清趣”,月色之中,竹影婆娑,丽影现于绿窗粉墙之上“竹里秋风应更多,打窗敲户影婆娑”,此景为竹之“影趣”。
我赞美竹,竹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巨大作用。我国地大物博,竹子品种繁多,分为经济竹类和观赏竹类。经济竹类有毛竹,又称楠竹,中国毛竹林面积有300万公顷。有开红花的竹子——针麻竹,是典型的藤本状竹类。有黑色的竹子——紫竹,又名黑竹,水竹子,乌竹。有节间最长的丛生竹——沙罗竹。有带刺的竹子——香竹。鲜笋品质最好的竹子——云南甜竹,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笋用竹种。近似的种类有版纳香竹、马来甜竹等。材质坚硬的竹子——铁竹。观赏类竹子有很多种,如斑竹,毛泽东诗“斑竹一枝千滴泪”所写即此竹。还有佛肚竹:竹竿中部或基部节间隆鼓成佛肚状;金镶玉竹:竹竿呈鲜艳的黄色;云南玉竹是最小的竹子,竿高仅30~50厘米,相近的有菲白竹和翠竹等;赤竹,竹竿呈赤红色,庭院地被种植,很有观赏效果。另外还有倭竹、唐竹、四季竹、方竹、箭竹等等。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南方人民多搭建竹楼,在西双版纳更有风格独特的傣家竹楼。自古以来,竹在交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人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了较大的贡献。竹器家具制作轻巧、典雅、隽秀、价格低廉。服饰方面,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竹鞋、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食用方面,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记载用竹治病,竹子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笋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史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文人墨客爱竹、敬竹、崇竹、尚竹、颂竹、赞竹,寓情于竹,明志于竹。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流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都是用竹制造的,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是工艺美术品重要的材料,数千年来古人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代就重视画竹,竹子高尚的精神面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推崇的楷模,画竹艺术在中国画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倪瓒,明代的王绂、徐渭,清代的石涛、郑板桥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对画竹技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代人画竹既继承了古人的寄托情怀,寓物咏志的情感寓托又与时俱进,画出具有时代气息,朝气蓬勃的竹子。我画竹以意写竹,意在笔先,浓淡相宜,枝叶间错,不论临风沐雨或倚石拔笋,或直冲云霄,或摇曳起舞,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家门前有几丛翠竹,竿竿挺立,枝枝交错,叶叶相拥,翠绿欲滴。春天竹笋破土而出,一派生机盎然;夏天几片竹荫,遮去烈日的炙烤;秋天金风飒飒,竹影婆娑,沙沙吟唱;冬天白雪覆盖,翠竹迎寒而立,白雪翠竹交映生辉……
《科学时报》 (2009-1-9 B4 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