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行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4 23:30:47
沐浴科学阳光30年 书写创新硕果天地间
——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周杰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是中科院在陕西的派出机构,与陕西省科学院合署办公,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今年是中科院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恢复与建院30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共陕西省委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就如何总结30年取得的成就与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为富裕三秦百姓,为把陕西省建设成为西部强省作出实质性的创新贡献,近日,《科学时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周杰研究员。
 
创新成果铸就了科学发展的
 
坚实基础
 
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中科院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在科学春天的沐浴下,自1978年恢复建院以来,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不断改革创新,努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骨干作用;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获得专利300余项,其中许多科技成果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了特定时代的标志。例如西北植物所李振声院士通过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育成的小偃6号等系列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曾获得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举世瞩目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任务中,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CCD立体相机成功获取中国首幅月面图,为实现国人的探月梦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由该所为“神七”研制的箭载和飞船载系列摄像机,圆满完成了“神七”运载火箭发射及飞船在轨运行实时图像的监测任务,特别是该所研制的舱外摄像机成功拍摄和记录了中国人首次进行太空行走的历史性画面,不仅使国人为之振奋,而且让世界见证了我国“神七”飞天的辉煌壮举。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提出的气候变化季风控制理论,在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处在领先地位。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初正式承担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任务以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特别是为以国家的火箭、卫星发射为代表的航天技术领域,常规及战术、战略武器试(实)验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总装备部贺电嘉奖。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作为国家唯一的水土保持专业研究机构,中心以陕北黄土高原为重点,在开展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蚀环境方面共取得科研成果480余项,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粮果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科学支撑,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陕西省科学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秦巴山区西洋参、柴胡、水飞蓟、丹参等名贵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引种驯化及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郁金香引种推广、β-环糊精生产技术、平菇优良菌种的选育及推广、冬虫夏草菌丝体生产菌种的选育、纤维素酶在石油压裂液中的应用、混合核苷片的研制等,以及秦岭珍稀动物羚牛、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大鲵、林麝、盘羊、马鸡等的调查、物种生物学与保护研究,藏羚羊对青藏铁路动物通道适应性的研究等方面更是享誉全国。
 
进入21世纪,陕西省科学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关中‘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三大区域、四大基地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需求,发挥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在秦巴山区、关中灌区、陕北黄土高原等地创新性地构建了4个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技术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陕西省科学院4个科学试验基地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规模化试验平台,成为具有转化科研成果、集成推广实用性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和人员培训等功能的基地。
 
周杰说,这些成就都是两院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学习实践活动
 
筑起新起点、指引新目标
 
“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思想保证。分省党组成员充分认识到了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大,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就分省院机关和两院研究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际效果。”周杰说。
 
随之,周杰谈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领科技创新、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进入发展快车道,正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大好形势,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创新的科学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的支撑。为此,分省院将以深入展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创新工作全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出发,转变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陈旧思想观念,调整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传统发展方式和创新布局;抓住制约陕西省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项目;进一步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联系创新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取得实质性的创新成果,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周杰强调要具体抓好以下3件事。
 
一是要在解放思想方面有所突破。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营造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引进培养学术带头人,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打破中科院西部研究所,特别是陕西省科学院因缺少拔尖人才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瓶颈,不拘一格吸引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并逐步培养一批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留得住、能打硬仗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是要在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突破。中科院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将结合陕西省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对科技的需求,聚焦于陕西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关系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领域及其瓶颈制约问题,发挥中科院院省合作平台的优势,与榆林市进一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实验室及产业化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系统集成创新成果或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发挥在生物资源和现代农业领域的研究优势,在已建立的陕北、关中、陕南等的4个科学研究基地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院地合作力度,强化延安科技示范基地的成果转化平台作用,开展以开发利用当地生物资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中心的有机食品研发和认证工作,实施好“陕北沙棘深加工研究”、“延安市安塞县高效生态农业综合科学研究示范基地”等项目,综合研究开发当地优势生物资源,培育和形成产、供、销、采、运、加工及废弃物利用的循环经济链模式,将退耕还林(草)与农民的脱贫致富相结合,将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农民增收相统一。同时,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和“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与坡面水分养分迁移研究”等项目的实施,构建不同生态类型区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使之成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示范样板和关键技术的中试与示范推广基地,并通过示范区建设与模式应用推广,帮助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形成以生态养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生态经济格局。
 
三是进一步做大关中东部灌区高效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渭北经济真菌试验示范基地与陕南中药产业基地规模,推动陕南绿色产业突破发展。
 
《科学时报》 (2009-1-5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