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8 0:20:3
看“文房四宝” 品古典文化
 
曾几何时,文房四宝是中国读书人须臾不离的物品。可以说,笔墨纸砚已经在文学、艺术、收藏各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一脉文化。在经历几千年后,“文房四宝”一词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关键词之一。但是,在和它们渐行渐远多年以后,再看到它们,你还能感受到血脉中的悸动吗?你还想重新熟悉它们吗?近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文房四宝”丛书,为你讲述“文房四宝”的历史、鉴赏知识及其传奇故事。
 
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房四宝”是以笔、墨、纸、砚为古代文人在书房所使用的工具,有着几千年的独特的历史。南宋诗人陆游的《笔砚纸墨戏作》一诗中写道:“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此可见至少从宋代起,笔、墨、纸、砚就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功能,不但被用做书写绘画的主要工具,还被文人收藏、赏玩,并且此后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




 

出版古典文化书不易
 
“文房四宝”丛书分为四本——《笔》、《墨》、《纸》、《砚》,详细阐述了笔墨纸砚的起源、发展、流派、制作、使用、收藏,是使用者、收藏者、鉴赏者的启蒙书。
 
两年前,“笔墨纸砚是什么”让本套丛书的策划人李永田发生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寻找相关书籍查阅后发现有关讲述笔墨纸砚的图书很少,而已出版的图书大多数也是专业书籍或是昂贵的精装版,并不利于普通大众阅读。一个想法闪现在他脑海中:要出版一套浅显易懂的普及型的丛书,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国独特的“文房四宝”,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内涵。
 
李永田认为,随着现代书写方式的变革,虽然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传统书写工具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但是在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其自身积聚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文房四宝”成为了文化艺术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元素。他说,作为一位出版人,就应该承担传播文化的重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字为形式、图书为介质传承、延续下去。此外近几年传统文化慢慢回归,读者慢慢开始关注此类书籍,所以他深信其出版后不会受到读者们的冷落,并毅然决定出版这套丛书。
 
通过与李永田的交谈,记者了解到“文房四宝”丛书的出版过程并不顺利,这套丛书用了两年时间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而其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编著者很难找。一般而言写书的稿费对于很多学者、专家而言是很低的,所以很多人都婉言谢绝了。他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几位对笔墨纸砚颇有研究并愿意写书的学者。譬如《墨》的作者文周,关注墨、收藏墨、琢磨墨、学习墨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大概有17个年头了。最早开始收藏墨是因为家中有长辈藏有建国时期的墨,耳濡目染,且恰逢当时社会上掀起的收藏热,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文周也开始热衷此道,此后便痴迷于墨。《砚》的作者杨白水是一位文物工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中国古砚情有独钟,个人收藏之余,对新出土之古砚也有更多接触。杨白水坚持以文献考据与实物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中国砚台的历史内涵和收藏鉴赏独有心得。
 
普及古典文化
 
“文房四宝”丛书是大众了解中国笔墨纸砚的文化的窗口,向非专业藏家普及古典文化的丛书,由编著者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笔墨纸砚的文化传递给读者,文字简炼,条理明晰,内容通俗易懂。丛书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和笔墨纸砚的故事,图片、文字内容是编著者长期搜集整理的。《墨》中的图片有些来自于古书,有些来自于文周的收藏和摄影。《砚》中的图片有些是杨白水早年翻拍,有些是他出差、旅游途中拍摄的,还有些是为了写书而重新搜集的。
 
丛书在讲述笔墨纸砚的历史时,一并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科学发展的情况介绍。而穿插于书中的名人与笔墨纸砚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比如《笔》一书中讲述了王羲之与毛笔之间“百鹅图”的故事,还详细讲解了 “梦笔生花”的来历、白居易的《紫毫笔》,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人们阅读起来兴致盎然。
 
此外本套丛书中每本书里都会有一章搜集到与笔墨纸砚有关的诗文,并有对作者的介绍及诗文的解释、剖析,短短的诗文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种种情怀。例如读者读完白居易的《紫毫笔》及其注文后便能得知这首诗表面是咏紫毫笔,实为揭露当时官府的无情。
 
“‘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中的奇葩,它们和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有很大关系,这种民间工艺和士族文化的结合是很奇妙的,两者互相影响。笔墨纸砚只是载体,其背后代表的是中国的古代手工艺、书写文化甚至更大意义上的中华文化。”谈到这套普及性丛书的出版意义时,《墨》的编著者文周说,年轻人不仅要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或经书,有机会了解一下我国的“文房四宝”是很有意义的。毕竟我国的书写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我们的历史,是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应该去尊重它们、感受它们的魅力。《砚》的编著者杨白水表示,很感谢出版社有这样的眼光来关注这些冷僻的领域。现在的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大多数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是不是穿汉服、祭祖就是文化复兴了?杨白水觉得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多了,从细节着手学习、体味,对老百姓而言才是最恰当的。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