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滨海新区汉沽和塘沽两区交界的盐田、盐碱地和污水库交错的荒地上,10至15年之后,将建成一座面积逾3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达35万的生态新城。而给这块地域带来颠覆性改变的,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立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
自2007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签署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之后,生态城的总体规划一直备受关注。
5月6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向外公告并征询公众意见。至此,这座东至汉北公路—规划的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公路的国内首座生态城的总体规划浮出水面。
揭开规划“面纱”
据了解,生态城的选址用地是在滨海的盐田和荒地。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建设生态城,生态城的选址意味深长。
全程参与规划过程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彦鸿告诉记者,这种选择的背景正是基于中国政府提出生态城选址的两条约束性原则,一不占用耕地,二要建在缺水区,目的是为了使最终建设的模式和经验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
规划前期(选址确定前)首先启动的是生态城指标体系的研究,总体规划是将生态理念、生态指标通过城市规划现行的法律体系全程贯彻到规划的每一个部分。在规划过程中指标体系是规划贯彻生态理念的鞣质纽带。两国部长级会议上通过通过的天津生态城26项关键性指标中,22项为控制性指标,4项为引导性指标。控制性指标必须从规划的开始就加以落实。为确保生态城目标的实现,在城市建设各阶段还设有用于引导和控制的过程型指标。过程型指标具体到总体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
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蔺雪峰介绍,规划中确定了生态城要以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建立绿色交通、“邻里单元”、生态社区模式,并确定了生态城“一核一链六楔、一轴三心四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定位了一个多重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体现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此外,规划还以节水为核心,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塑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地方特色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交融的城市景观风貌,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市等亮点。
目前,计划2008年7月正式开工,10~15年基本建成,其中率先建设的3平方公里起步区,将在3~5年内完工。
主打“生态牌”
孔彦鸿介绍说,不论是整体宏观布局,还是生态城内部微观的设计,规划彰显出未来生态城发展的生态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城看做是复合的生态系统。即不仅考虑它内部的生态条件,更要考虑它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城在区域空间中的特殊性。
而永定新河是众多河流的出海口,随着滨海新区东部滨海发展带的开发建设,港口、码头、城市一路建过来,直逼永定新河南边的河口。蓟运河道是保障北部蓟县自然保护区通往渤海湾、保障“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向海边的廊道。
“这些河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生态城水系的构造上必须考虑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以多级水系、绿色网络为骨架的复合生态系统。”孔彦鸿说。
为确保地域性水系统的安全,规划中保留生态城西南侧水系入海口的滩涂湿地,形成复合式水生态系统。预留七里海湿地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地,保障“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向海边延续,形成了“湿地—河流—水库—绿地”多层次生态网络格局。
生态城内的污水库已有几十年历史,目前水的颜色已成锈色,气味刺鼻。其底泥污染更为严重,污水库修复治理的任务艰巨。
“我们的观点是不能因为城市的建设,就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污水库变成硬质化的混凝土地面,况且污水库治理好是生态城最大的示范点。”孔彦鸿表示。
她还表示,保留污水库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污水治理,而是变废为宝,规划是把现有的污水库所在地通过治理后变成清静湖,清静湖与蓟运河相接处设有蝴蝶州和白鹭洲,而河与湖之间设有生态城的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人工强化处理湿地以及有机垃圾利用中心。
最终生态城的污水处理厂保留。在再生水利用上,借鉴了新加坡再生水处理的经验,将在城内建独立的环状再生水管网系统,产生的再生水主要用来浇灌花木、清洁街道、冲洗厕所,乃至回灌河湖水系作为景观水。
“我们总的要求是新鲜水用水比率不高于50%。”
突出城市安全
在未来生态城的构建中,城市安全是突出考虑的方面。
孔彦鸿介绍,生态城对城市安全的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理念,优先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在规划中主要是从建筑安全、避难疏散场所设置、突发灾害自救、防洪安全等角度考虑。
“比如,结合用地布局设有多处防灾避难疏散场地,其标准是人均不小于1.5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固定防灾避难场地,应配建救助设施、储备灾时急需物资。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注重砂土液化、地裂缝、地下水(土)对建筑物的腐蚀等。”
根据规划,生态城将通过采用先进的通信系统,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地面沉降预警系统,综合提高防洪防潮能力;对生态城西侧沿河岸进行微地形处理,结合景观设计,构筑符合防洪标准的生态型自然防洪堤。
“社会的和谐也是城市安全很重要的因素。”孔彦鸿指出。
根据规划要求,中新天津生态城政策性住房比例将不低于20%,确保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要求。
“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城市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探索住房制度改革,创新金融、财政等公共政策,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使生活在生态城中不同群体的人能够平等地享受公共的社会资源,确保生态城内的和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