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为了庆祝中国南极科考队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诞生了一曲名为《致意南极》的歌曲,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正是我国著名女音乐家——瞿希贤。然而就在不久之前,这位一生为听众谱下无尽美丽音符的老艺术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瞿希贤
3月18日,中央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直播现场。例行综合素质答题时,一位选手在说出歌名《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后,曲作者瞿希贤的名字却怎么也答不出来。随后的评委点评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声音低沉:“我以非常沉重的心情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首合唱的曲作者已经于……今天上午11时……离开了我们大家。”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杰出女作曲家”去世的消息,便以这样特别的方式传遍了千家万户。现场愕然,电视机前,料想亦有无数人为之扼腕。
3月25日,八宝山瞿希贤遗体告别仪式。众多音乐界、文化界名流之中,一位满身油渍的老工人显得如此特殊。因为未能在媒体上得到遗体告别的时间,他事先往八宝山跑了好几趟打听,当日是请假来送瞿希贤最后一程。
一生勤奋
留下佳作无数
瞿希贤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作品多到自己也统计不出具体的数量。她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1985年为庆祝长城站的建成而作的《致意南极》,描写了人们对神奇南极的向往以及科考队员的兴奋,是我国少有的、以科研工作为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此外,一些老一辈石油工作者也许还记得一曲《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这也是出自瞿希贤的手笔。
瞿希贤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许多曲目甚至首先公演于国外。1978年,她为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的诗作《把我的奶名儿叫》谱曲,继而又编成合唱,由我国合唱指挥的泰斗严良堃执棒中央乐团合唱队演出,大获成功。这首合唱录音很快传唱开后不久,亚洲广播联合会便来函索谱,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选入《亚太歌曲》第三集,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在海外学子、华人华侨的联谊活动和各种声乐比赛中,还经常能听到这首歌曲的旋律。
继1989年《瞿希贤合唱作品选》出版后,《飞来的花瓣——瞿希贤合唱作品选》又于2003年问世了。翻开这些曲集,会发现无数亲切的旋律。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浮士德》选段谱曲的《无题》,也有解放战争时期与著名诗人袁水拍合作的、极具戏剧性的《老母刺瞎亲子目》。然而,作曲家的创作更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曲调激昂、催人奋进,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群众基础,是堪比《国际歌》的佳作;《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曾被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称赞,“只要一唱起它,顿时就觉得浑身是劲儿,身上仿佛长了翅膀”;《飞来的花瓣》是“文革”刚结束后,为曾被蔑称为“臭老九”的教育工作者创作的,1985年严良堃执棒香港合唱团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上演出后,开始在海外广为流传;《布谷鸟唱了》创作于1981年,1985年首次搬上舞台,即由著名歌唱家、合唱指挥家朱崇懋执棒纽约海韵合唱团公演于纽约林肯大厅。更不必说瞿希贤那曲妇孺皆知、传唱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光辉的艺术成就
瞿希贤的作品以声乐为主,除了许多原创作品外,她还致力于合唱作品的改编工作。无数成名已久的经典作品经她之手,成为艺术性更为丰富的合唱作品,比如《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天伦歌》、《纪念碑》等。瞿希贤改编过许多民歌作品,有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蒙古族民歌《牧歌》、河北民歌《小白菜》、广西民歌《云飞天不动》、桑植民歌《桑木扁担软溜溜》,还有王洛宾整理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玛依拉》、《等你到天明》等等。瞿希贤的创作中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组成部分——她曾将许多诗歌作品谱成歌曲。从《诗经》中的《关雎》到孟郊的《游子吟》,从刘半农的《面包与盐》到惠特曼的《母亲与婴孩》,这在音乐界也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牧歌》,这是一首无伴奏合唱,严良堃在纪念瞿希贤的文章《花瓣送她远行》中写道:“说起无伴奏合唱这种体裁,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合唱品种,它最能抒发人声组合的美境,过去也有人写过。而希贤的作品却成为中国无伴奏合唱歌曲成熟的起点。”严良堃称《牧歌》“每个声部都有表现的机会——即以本声部的长处去表现乐曲所需要的感情”。著名指挥家秋里曾对卞祖善说,在他指挥过的约400首中外合唱作品中,他“最欣赏的是瞿希贤谱写的一首无伴奏合唱——《牧歌》”。《牧歌》如今已经成为为中国声乐界争得极高赞誉的国际性作品,许多国外合唱团演出过,英国阿尔迪斯合唱团多年前即已把它列为保留曲目。
卞祖善在他的音乐文集《乐海回响》中,收录了写给瞿希贤的一封信,其间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您的一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或许我是唱这首歌遍数最多的一个痴迷者,多得我自己也数不清。因为我曾把它作为自选‘视唱’教材,一遍又一遍地用固定唱名法唱旋律(只唱旋律不唱词),来训练绝对音高的观念。因为这首歌是A大调的,结束在标准音——a1上。我有时甚至在街头也会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即使被路人误以为我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也毫不在意……我就是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自己从首调观念的陷阱里拉了出来,同时造就了我梦寐以求的绝对听觉的功力,使我受益终身。”
的确,瞿希贤在音乐界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她曾经将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五人强力集团”成员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两卷本的《管弦乐法原理》翻译成中文,至今仍是音乐院校的重要参考书。
与时俱进的时代老人
严良堃的文章中写道:“她的作品不是那种写完了交给合唱团去排练的“交了差”的音符,而是经过反复雕琢的精品。她的作品不会一次定稿,写出来后,她一定要到现场聆听排练、征求意见,根据演唱的情况、排练的效果,有时还根据演出后听众的意见进行再加工,反复修改才最后定稿。”瞿希贤自己曾说:“旧的必须让位给新的……能使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没有停顿,还在不断地探索、尝试。”
熟悉瞿希贤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时代老人。她有许多忘年交的朋友,80多岁时候,还拜托自己的忘年交、作家边东子帮她买电脑、教她学上网。她早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文功底很好,学电脑上手很快。老人很谦和,她为自己取网名“井蛙”,于是她又结交了更多的忘年交网友。她的孩子久居海外,于是网友们成了她身边最近的人。老人为此感到欣慰,网友们也为有这么一位老朋友而自豪。88岁生日的时候,朋友们济济一堂,为老人热热闹闹地庆祝了米寿。临终的时候,正好是两个女儿“倒班”回国护理的间隙,陪在老人身边、护送她进入太平间的便是她的网友们。
老人爱孩子,她生前是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主席,她创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写给孩子们的。她知道孩子们不大爱吃蔬菜,还特意将一首童谣《萝卜青菜》谱写成歌曲,鼓励孩子们多吃萝卜青菜。徐沛东说:“我们这代人是伴随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长大的,对这首歌很有感情。这首歌作为儿童唱曲,是经典之作,今天的许多孩子也很喜欢这首歌。”卞祖善也说:“……您的作品对我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是唱着您的歌、听着您的歌成长的。”
严良堃生于1923年,卞祖善生于1936年,徐沛东生于1954年,瞿希贤的歌曲影响了何止一代人?她的网友为她写挽联道:“铁板黄钟连山靠海花瓣飞来片片,广陵爽籁亮月穿云牧歌飘去声声。大音希贤。”
那位月光下讲着故事的老人走了,那位风雨后撒下花瓣的老人走了,那位网络里自称“井蛙”的老人走了。我们永远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