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船比赛颁奖台 牟晓春摄影

主防波堤上的风能路灯 牟晓春摄影
提起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似乎是留在人们记忆里最生动的形象。当你走进东部新区,传统魅力的青岛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景观大道环海缠绕,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另一个城市。而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的帆船比赛项目就在这里举行。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就坐落在东部新区浮山湾畔,毗邻五四广场和东海路,过去北海船厂的旧址上,占地面积约45公顷。
近日,笔者专程奔赴青岛,对奥帆中心作了调查了解。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必备项目已经于2006年6月30日全部完工,场馆工程于2007年底全部完工,并且于2006年8月和2007年8月成功举办了两届好运北京—青岛国际帆船赛。场馆硬件设施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被国际业内人士誉为“亚洲最好的奥运场馆”。
整个工程项目包括陆域工程和水工工程两部分,陆域工程主要包括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运动员公寓、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与功能中心5个建筑单体以及环境等配套工程,水域工程包括主防波堤、次防波堤、突堤码头、奥运纪念墙码头、护岸改造等水工工程。其中,奥运纪念墙码头、次防波堤、突堤码头围合的港区面积约15.5公顷,主防波堤与突堤码头围合的港池面积约7.5公顷。此外,在赛时还要增设一些临时性的建筑及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奥帆赛的需求,如突堤码头上将建临时性的测量大棚,奥运纪念墙码头西侧将建一个浮码头供观众停船使用。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赛后充分利用和留下奥运文化遗产”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科技新技术,充分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充分落实这届奥运会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思想,体现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
海水源热泵技术 通过利用温度相对稳定的海水作为冷热源,为媒体中心提供了制冷、供暖和生活用水所需冷热量,这在全国已经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尚属首家。
太阳能热能技术 根据青岛当地的日照、光辐射特点,采用先进的太阳能技术利用太阳能,并与区域市政热力系统相结合。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能够极好地实现与弧形屋顶、平屋顶建筑一体化的结合。这个技术用于后勤保障中心(室内制冷、采暖)和运动员中心(泳池供热、生活热水制备)。青岛奥帆中心媒体中心楼,根据四季阳光照射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的方位,采用天窗等特殊设计,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减少了照明用电的消耗。在白天,媒体中心办公室内,几乎不需要开灯照明,对自然光照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景观灯 奥帆中心设计安装了太阳能景观灯168盏,每一盏灯可以供35瓦灯每天照明8个小时,每年节约电能1.7万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风能路灯 在风能资源丰富的主防波堤建设安装了41盏风能灯,每一盏灯每年节约用电6570度。
建筑节能技术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4个建筑单体(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中心、青岛奥运村)在设计中,应用了先进的围护技术,使建筑单体达到了50%的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中水技术 充分利用城市中水系统,在场馆内铺设城市中水管道,利用城市中水解决绿化灌溉及洗车、冲厕等用水。
此外,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该地依山面海,风景优美!为了保护了燕儿岛山的绿化植被和自然风貌,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贯彻“绿色奥运”的理念,通过“过山隧道工程”建设了47米隧道。此隧道对自然保护的效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帆联环境官员的高度评价,也为青岛市今后的过山道路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