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稀少区增加15%
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中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与1998年相比,2007年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洋生物稀少区增加了15%,海洋“沙漠”扩张了250万平方英里,约660万平方公里。该研究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从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渔业研究的科学家杰弗里·J·波洛维那(Jeffrey J. Polovina)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其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使这里成为不毛之地,从而被称为海洋中的“沙漠”。
孙松说,波洛维那等人通过对9年的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认为在热带海洋表层海水中的叶绿素有减少的趋势,从而提出海洋沙漠化区域又扩大的趋势。
孙松说,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中,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端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
气候变暖是祸首
波洛维那在研究报告中称,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
孙松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波洛维那等的研究也发现,海洋沙漠区域的海水分层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这样,由风造成的扰动只能将储存在海底的极少量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海水中,以供海洋生物生长所需。全球变暖将更进一步加剧这种分层现象,导致深海营养物质越来越难以到达浅层海水。海洋沙漠扩张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海水升温使海水层化现象更加恶化,进一步阻止了深海营养物质上升向表层生物提供食物。
孙松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框架下,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等都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在全球变化模式下,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将为预测海洋生物资源的变动提供基础。
波洛维那认为,9年的时间对研究大洋上升流的变化毕竟时间太短,很难说是一种趋势。这种变化也很可能是一个短期的变化,这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长期研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