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余翔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27 23:43:58
底气、灵气与野鸭之死的感叹
——记在中国科学院从事教育工作的几件事
 
我从1959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196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到1998年调科学院教育局、人教局工作,至2001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前后有42年。42年中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其中有几件小事始终记忆犹新。
 
底气与灵气
 
2008年9月20日是中国科技大学创办5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曾在母校学习、生活、工作、奋斗了近40年的老教师,曾把自己全部热情与青春生命贡献给母校建设的一介书生,其埋在内心的思念之情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
 
1997年,我还在科大工作时,曾率学校代表团访问福建省,受到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及科大福建校友会的热烈欢迎。那时恰逢学校建校40周年前夕,校友会正在筹划向母校捐赠纪念品之事,在一次福建校友会举行的会议上,我代表学校汇报了40年的艰难与进步,校友们深受鼓舞,在议论中有人提议送母校一对石狮作为镇门之宝,放在学校的大门两侧,以表达福建校友会对母校的敬仰之情。因为福建盛产石狮这样的工艺雕塑,立刻得到全体校友的支持。这时有校友问我希望石狮子以什么样的造型为好,这下可有点难住了我,福建的石狮千姿百态,寓意各不相同,实难选择。我略微思索了一下,想起科大教学的特色,似可以和石狮子的艺术造型联系起来,于是脱口说道:“我想其中一个石狮的造型应该是端庄稳重有底气,表现出母校基础教学的宽、厚、实。另一个石狮子的造型应是聪明活泼有灵气,表现出母校专业教学的精、新、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正是我们科大学生特有的素质和建设祖国的财富。”想不到这短短的几句话讲完后,迎来的却是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福建校友会主任张家坤(时任福建省副省长)非常高兴,当场拍板确定,并由校友会秘书长黄桂元负责筹集捐款,组织实施,大家兴高采烈的心情溢于言表。1998年校庆前,福建校友会果然如期千辛万苦地从福建运来了一对青灰色花岗岩雕成的近两米高的雄伟石狮,这使我感到万分高兴。但当我仔细端详这对石狮子时,却怎么也看不出那端庄稳重的底气和聪明活泼的灵气来,这又使我感到一丝遗憾。现在,这一对有象征意义的石狮子已庄严地雄踞在科大校门的两侧。许多科大的毕业生,别离母校时大约多曾与它们合影,留下那大学时代永恒的美好回忆。我想,就让那底气和灵气的朦胧形象也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野鸭之死的感叹
 
1998年我调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教育局工作,因院机关所在地三里河与历史悠久的玉渊潭公园是一街之隔的近邻,所以有闲暇时常去那里踏青、观花、赏雪。
 
2004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凛冽的北风不断吹过,玉渊潭的粼粼水波已变成了晶莹坚硬的冰面,只有东门桥下因有排水流出,才残留了一块不足20米长、2米宽的水面,过冬的野鸭便聚集在这里,熬过那漫长的冬夜。等到日出东方后,晨练的大爷大妈们便会陆续从桥上走过,许多人驻足同情地观看这些处于饥寒中的美丽而又可怜的野鸭,有的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家里剩下来的面包、馒头块,撒向桥下,野鸭们便争先恐后地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急速游向那珍贵的食物,感受着人类的怜悯之心。人与动物这一和谐相处的场景常常使我感叹不已,人类对生命的珍爱已超越了自己,对所有生命的关爱,对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理念,已在人们的观念中悄悄树立。
 
春节这几天恰值大寒的到来,又成为北京最冷的时日。正月初六,我又一次来到玉渊潭,东桥下的野鸭少了许多,大约只有二三十只,依然瑟缩着等待那春天的来临。而湖面的冰上却意外地镶嵌着两只冻死的野鸭,更多的人停下来黯然观看着,那鹅黄的长嘴、宝蓝色的颈项、浅咖啡色的双翅和翅下那伸展的洁白羽毛,依然是那样美丽,然而它们却像雕塑一样,再也不能像往日那样嬉戏、觅食,再也看不到爱它们的大爷大妈了,再也盼不到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
 
我心中陡然升起一种深深的悲哀,我思索着,想找到野鸭之死的答案。它们当然不是被猎杀的,也不是因为禽流感被无辜捕杀的。它们极有可能是适者生存的弱者,冰封以来无处捕食,缺少技艺,习惯于每天等候着大爷大妈的喂食。春节那几天,大爷大妈们也回家过年了。冻僵的野鸭们在漫长的饥渴中等待着,在等待的梦幻中,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又使人产生无限的感叹。爱难道不也是一把双刃剑吗?!爱可以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爱可以使生命美好,使世界和谐。但爱也会使人产生依赖,使人缺乏生存的本领,甚至使人懈怠,使人依附,一旦丧失了依附,就会走上被淘汰的道路。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野鸭之死却意外地给了对于“爱”的深深的启迪。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
 
200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后,我从科学院人教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并受聘担任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主任,按照邓勇书记的建议,领导一个研究生院的教授、专家小组,讨论研究生院的校训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后提出了“博学笃志,至大尽微”等建议方案送路甬祥院长审定。
 
路甬祥院长不仅是当代中国科学事业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者,也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更名成立,也是在路院长的倡议指导下,对科学院原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大胆改革创新的结果,并浸透了路甬祥院长、白春礼副院长等院领导的心血厚望与深情期盼。当得知研究生院关于校训讨论的各种建议时,路甬祥院长作了深入的思考并作了修改,提笔写下了“博学笃志,格物明德”这八个字。后来他见到我时曾说:“至大尽微”体现了追求科学的无穷尽的精神,这在“格物”中可以体现。“明德”强调了对高尚品德的要求,这也是教育的根本。路院长对“至大尽微”四个字的修改是很深刻的,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据我的浅见,“博学”源自《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首句,是希望我们的青年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远大的抱负,广博的胸怀。面向社会,看待人生,走向未来,在生命途中永无止息地学习和充实自己。
 
“笃志”源自《荀子·修身》中“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其实路院长重视的“笃志”是有新意的,他曾多次讲过:“在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努力向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吴文俊、彭加木、蒋祝英和蒋新松那样的杰出科学家学习。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的完美统一。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全中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所以,以崇高的理想及对科学事业心的不懈追求,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而忘我地工作,就是今天“笃志”的含意。
 
“格物明德”都源自《礼记·大学》。宋代朱熹以后,《大学》已被公认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它所提倡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汉唐以来历代士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对当代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同样有深刻的启示。
 
“格物”是《大学》中八条目的首目,也是八条目的的基础。它是说要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探察天下的万事万物,推究它们存在变化的真实道理,只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样才有智慧,从而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诱惑而达修身。因而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才有可能步入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所以“格物”也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博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德”是《大学》中三纲要之首纲,也是三纲要的核心和根本。它是说大学之中最高的为学之道,是要教导学生能够彰显自己的心中美好的德性,时常想到上天所赋予你的天良,这样才能使人革旧从新,身体力行,处于内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里“明德”与“笃志”亦有从善如流的含意。我认为今天讲的“明德”与《大学》中讲的“明德”,在道德人性上虽有共同的一面,但在时代要求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明德”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则是爱国主义,它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虔诚的信念。
 
路甬祥院长题写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这一校训,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它的核心是引导青年人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很好地概括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办学理念,显示了研究生院的特殊气质、历史使命,促发了对研究生院的认同感,激励着广大师生无尽探索的科学精神,永不止息的人格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自此以后,在研究生院数万名师生的心中将树起一面感召心灵的旗帜,它将塑造我们特有的大学精神,培育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涵养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并在今后建院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不衰。
 
又是迎春花开时
 
新的一年又来到了,残冬尚未褪尽,早春便悄然来临。玉渊潭公园小径旁和石缝中,一丛丛枝身纤弱、蔓条绵长的迎春花,在度过寂寞的秋天和萧瑟的寒冬后,开始吐出满枝的花芽。
 
迎春花,这一平凡的小花,姿容平常,花小无香,却能在乍暖还寒的冬春之交中默默开放,带来春的希望,透出春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柔弱中蕴藏着坚韧,平凡中彰显出纯真,不俏亦不争春,这是多么高贵的品格。
 
春的到来总会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遐想。记得30年前,“四人帮”倒台后,郭沫若院长在耄耋之年,曾发出过科学的春天来到的深情呼唤,激起了无数热血青年献身科学和献身祖国的真挚情怀。回顾中国科学院建院漫长的60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辉煌、60年代的迷茫,迎来了70年代末冰雪消融的科学春天、80年代的改革开放、90年代的大踏步前进和新世纪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的灿烂阳光。这期间创造了像“两弹一星”、“嫦娥奔月”、“曙光龙芯”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造就了许多忠于祖国的科学巨人和科学大师,培育了千千万万的科学青年,成为国家科学和教育百花园中的瑰宝。而笔者自己也从烂漫的青春走向古稀的晚年,真是感慨万千。
 
又是迎春花开时,中国科学院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科技国家队,在“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将迎来更大的考验,作出更大的成就,显现出更大的辉煌,这使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也让我们这些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40多年,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同志,真诚地为我院在新世纪的振兴和腾飞感到欣慰。人生似乎就像那悄悄而来又悄悄而逝的短暂而又普通的迎春花,尽管没有多少瑰丽,但却为春的到来增添过一份芬芳,如同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