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是当代人们最熟悉的一首古诗。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乐府杂曲”(即“鼓吹曲词”)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出塞》曲由包括羌笛在内的鼓乐伴奏,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它生动形象,婉转悲凉,使听者动容怀乡,有劝人思归之意。
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这首诗的唐代原刻本。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清乾隆年间,由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把这首《凉州词》的第一句改成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些文人也十分赞赏,认为“黄河远上”比“黄沙直上”“富于美感”。二百多年来,随着《唐诗三百首》的广为流传,以讹传讹,以至今天人们大多只知道“黄河远上”,而不知道还有“黄沙直上”一说,更不知道原诗竟然就是“黄沙直上”。这么改,这一句是“美感”了,但却与全诗的情调格格不入。更为严重的是,它脱离了生活,违背了玉门关与凉州的黄河相距1000公里的地理实际,抹杀了西北地区频发沙尘暴天气的气象事实。这种醉迷于浪漫主义、摒弃现实主义原则的鉴赏古诗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是西部地区历史上称“雨土”、今天称之为“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的真实写照。正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1984年在《科学报》第562期上撰文所说,“1947年和1957年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我曾3次进入河西走廊,往返穿行6次,证实竺老(即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他曾指出,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黄沙直上”是合理的)的论断。有一次自东向西,出嘉峪关不久,一阵狂风,卷起黄沙,接天滚地,迎面冲来,锋面壁立,汹涌前进,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历久不息。联想北方夏秋间的青纱帐,当时我们把这一大规模惊天动地的自然现象戏名之为风沙帐。‘黄沙直上白云间’是描写河西走廊风沙帐的绝妙佳句。”
其实,在王之涣(688~742)生活的年代,诗人们在诗词中描写与感悟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的不少,与西北边塞地区相关的诗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王昌龄、高适与王之涣是当时齐名且相好的三位诗人,他们都熟悉边疆自然环境和边关军事生活,都写过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歌,其中就有不少关于沙尘的描写。
王昌龄(698~765)在《从军行》中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展现了将士们举着被狂风卷起的红旗,顶着莽莽蔽日的沙尘暴出征,在洮河北的夜战中夺取胜利的壮烈场面。他在《塞上曲》中的“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边塞二州名)客,皆共沙尘老”,在《塞下曲》中的“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等描写,让人们看到了边塞将士们在沙尘中征战,与沙尘枯草生死与共的悲壮情景。
高适(702~765)在《别董大》中安慰和鼓励远行的朋友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千里黄云白日曛”是说,狂风卷起的千里尘沙,像黄云一样直上高空,把大白天的太阳也遮得昏暗无光了,生动地展现了沙尘暴的巨大规模和惨烈形象。
有一位与高适齐名的诗人叫岑参(714~770),在西北边疆供职军旅的时间很久,据说他的边塞诗的成就超过高适。他在《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一开头就交代了西征的环境:“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雪海、轮台和下文中的车师均为地名,在今新疆境内。)这里描写的是一种十分剧烈的沙尘暴天气,除了黄沙飞天,狂风夜吼,还有满地斗大的碎石随风飘滚。将士们顶着这种“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恶劣天气半夜英勇出征,致使“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这首诗在歌颂将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同时,对那种严重的沙尘暴灾害天气也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那天昏地暗、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风刀割面的场景足以使读者身心震撼。
岑参的另一首记叙在轮台送客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武判官即将离开这个“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地方。这里的“瀚海(沙漠)阑干(纵横)”、“愁云(黄沙)万里”说的也是当地的沙尘天气。“愁云万里”是作者借用耿湋《陇西行》中“黄云万里愁”的用语,当时许多诗人都曾用“黄云”表示遮天蔽日的万里沙尘。
另一位善写边塞诗歌的诗人李颀(690~753),写出了许多边塞征战的悲壮情景,感人肺腑,其中涉及沙尘天气的描写也不少。如《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说“凉州胡人为我吹”的觱篥,其词曲悲凉,时而“枯桑老柏寒飕飗”,时而“黄云萧条白日暗”,令“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在《古从军行》中,用“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交代了征战地域之后,说在这种“行人刁斗风沙暗”的环境下出征,连“公主琵琶(也会)幽怨多”;在《古意》中说男儿西征时,面临“黄云陇坻(西北地区地名)白云飞”的环境,也要“未得报恩不得归”;在《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描写大漠苍苍、汉使断肠的情节中,有“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吐蕃地名)沙尘哀怨生”的词句。这里,“黄云萧条白日暗”,“行人刁斗风沙暗”,“黄云陇坻白云飞”,“逻娑沙尘哀怨生”等,都是对沙尘暴天气形象的和带有几分伤感的描绘。
王维(701~761)在他36岁那年出使居延城(今内蒙古与新疆交界处的额尔济纳旗)慰问将士时,在《使至塞上》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当地的自然环境。“大漠孤烟”是一种典型的塞外沙尘天气,指的是沙漠地区狂风卷起的沙柱或沙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的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渭城曲》),前两句是说,早晨的一场雨浸湿和冲净了沙尘飞扬的渭城,露出青青客舍和新緑柳色来欢送客人。
以上诸多名家的诗词表明,在公元8世纪早中期,我国西北地区频发的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给百姓和诗人的心中刻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以至没有到过边塞的杜甫(712~770)在观看曹将军画马图时,竟一眼就从画绢(缟素)上看出了画家笔下的强悍战马和漠漠尘沙,惊呼“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有人可以把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沙直上”改成“黄河远上”,但是有这么多写沙尘的诗词,那是改不胜改的。而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的事实,更是无法因一句诗词的篡改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