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甩开凛冽的寒风,踏进幽静的蕙芳园,刚步入芝兰之室,一股股馥郁的幽香扑鼻而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放眼望去:一盆盆兰蕙亭亭玉立,秀美飘逸,浮金流翠,雍容华贵。四合院里四个书斋式展室,各类名花尽荟萃于斯。
听着养兰人的介绍,我结识了几种中国兰蕙名花。其中有 “宋梅”、“集园”(又名“老十园”)、 “龙字”、 “汪字”。还有“大富贵”、“绿云”、“程梅”、“大一品”。据养兰人说,春暖花开时他们又要进山了,到广阔的大山中去寻找新的优良品种。真要感谢一代一代的养兰人,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我们的眼福。
兰花属兰科,是我国传统名贵花卉,堪称“名门大家”有750余属,35000余种,我国北至秦岭,南抵海南岛,西起西藏,东达舟山群岛及台湾均有分布。根据花期的不同,兰花可分为四类。春季开花类:花期2月至3月,有春兰、台兰等;夏季开花类:花期4月至6月,如蕙兰;秋季开花类:花期7月至9月,有建兰、漳兰等;冬季开花类:花期12月至翌年3月,有墨兰、寒兰等。古代文人雅士贵其品德,誉之为“花中君子”。平民百姓亦颇喜爱,兰友甚多,“兰花协会”日益昌盛,许多人竞相以兰或蕙为名,足见钟爱之深。兰花原产南方,性喜温湿,故北地培育者甚少,今日科技发达,北方兰友养兰者日益增多。
兰蕙均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可惜在宋以前未留下文字记载。《离骚》等历史名著中,虽常写有兰蕙,但并不是今天的兰科植物,而是同名异物。宋《本草衍义》中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黄庭坚《幽芳亭》中“兰蕙丛生,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说明宋代已将兰与蕙分为两种不同植物。在栽培上亦达到一定水平。最早的兰谱当推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分别对三十余种建兰的形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全书分叙五个部分,是有关兰花的比较系统的著作。其后,王贵学亦著有《兰谱》。明清两代是栽培兰花昌盛期,有关兰花专著陆续发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兰花进行了考证;张应文撰写了《罗篱斋兰谱》;清代有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等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23年,吴恩元的《兰蕙小史》将161种兰蕙按瓣型进行分类,对产地、形态、发现时间分别记载,对今天栽培兰花的分类及兰史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养兰事业不断发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以无土栽培进行试验,均取得较好成绩,兰花事业将有更美好的前景,国际国内市场空前繁荣,一株名花可炒到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天价。
兰花美丽,兰名更美。我归纳了一下,兰名大致分为三种:一、以养花人名命名,如“宋梅”,即“宋锦旋梅”,“汪字”以汪明命名。二、以兰花形象命名,如“剑阳蝶”长叶似剑,花如彩蝶;“大唐凤羽”花瓣似凤凰展翅;“国色牡丹”花瓣多,似牡丹;“鹤之华”花姿似白鹤;“燕尾水晶花”花似燕尾,又如水晶;“百合皇后”雍容华贵,花容端庄;“六顶荷”花瓣似荷,六瓣似顶灯。三、以花色命名最多,红色有“红孩儿”、“春剑红花”、“大红朱砂”、“宝石红舌梅”、“红梅”等;黄色有“黄金海岸”、“汉州黄”、“黄金大富贵”、“春兰黄花”、“新品黄花”等;绿色有“翠一品”、“绿翡翠”、“绿英”、“绿牡丹”、“绿云”、“绿色水仙等;白色有“白雪公主”、“白玉龙”、“神州素梅”、“白玉素花”、“白缟蝶草”、“大雪素”、“小雪素”、“银杆素”、“银托”等;黑色有“墨兰”、“黑缟艺”等。
兰花芳香,无花与之媲美,世人给予极高评价:一、国香,这是兰的最高荣誉。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二、古香,以古形容香,不仅指此种香馨时间久长,而且质地纯良,古朴雅洁。三、香祖,许多植物特别是花卉都有馥香,没有兰的馨芳,《广群芳谱》:幽兰香清远馥郁袭衣,江南以兰为香祖。四、王者香,孔子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示其幽贞雅淡,芬芳袭人。五、第一香《广群芳谱》“兰无偶,称为第一香”,再没有别的芳香能与兰香并驾齐驱,因此它独占鳌头,为天下第一香。六、十步香,乔彝《幽兰赋》:“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汛皓露则花飞九畹。”兰畦国香,清风远播,一室之内幽香不绝。七、心馨,郝经《幽兰》“猗兰郁幽姿,心馨忘目悦”,兰的馥香,沁人心脾,舒畅愉悦。八、轻重香,唐太宗《芳兰》诗曰“日丽参差影,风使轻重香”,兰之香由清风送之,兰香亦随风势呈轻重之势。
国人对兰花的喜爱,自古有之。兰花被世人看作是修身养性的典范,是正直清高的楷模,是淡泊廉洁的化身,是芳馨为人的表率。翻阅古籍,遍览诗书,历代文人无不咏及兰花。历代诗人吟咏兰花诗浩如烟海,今选几首供赏之:朱德委员长七绝两首:“尖峰岭上产幽兰,古木林中草树边。多费专家勤采掇,新种移出任人观。”“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陈毅元帅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邓拓诗:“天涯何必订同心,一卷离骚到处吟。行看江南春草绿,莫愁空谷少知音。”晋陶渊明诗:“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唐李白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唐白居易诗:“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宋苏轼诗:“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宋朱熹诗:“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偏讵能老。”元倪瓒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元李祁诗:“幽兰既丛茂,荆棘仍不除,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明徐渭诗:“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明董其昌诗:“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清康熙诗:“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清乾隆诗:“应须粉传与青施,兴到幽芳墨写之。”清郑板桥诗:“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
兰花的优雅秀美、飘逸高洁,不仅是诗人们永远吟咏的对象,还为历代画家提供了创作不尽的题材。梅、兰、竹、菊,在传统绘画中统称“四君子”。自古至今,花鸟画家以此作基本功训练,以“四君子”为题材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清代初期《芥子园》画传问世,更是把“四君子”列为学画者一项重要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所以花鸟画家皆以“四君子”为基础,与梅、兰、竹、菊相伴一生。画兰花先从点花练起,先用淡墨湿笔点出五个瓣,花的俯、仰、正、侧面姿态各异,注意花茎与花连成一体,茎如手腕,花如手指,挺拔遒劲、生动多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借兰花之姿用于舞台称“兰花指”,作画也如此,使花更生动传神,画叶用笔要柔中寓刚,不可太柔弱,叶子交插。古人以“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为口诀,注意搭配变化自然优美,兰花用色宜淡雅,可用淡墨、淡绿、淡胭脂等。
望着一盆盆婀娜多姿的兰花,好似欣赏一个个娇艳的美女在舞蹈,嗅着一股股馥郁袭人的芳香,我不禁流连忘返,徜徉在花丛之中……挥之不去的倩影,爱兰画兰的情怀使我在一幅幅写意兰花画上题写了瑰丽的词句:“清馨”、“沁芳”、“静香”、“幽谷清韵”、“婆娑舞欲仙”、“为草当作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