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范明荣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27 0:11:16
科学家串起科学发现的历史
“发现与发明的里程碑”丛书贯穿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思想——科学技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世界和彼此了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丛书结合人物传记、科学原理和历史,将科技思想的进程娓娓道来。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也许正因为关系紧密,我们反而不甚了解,正所谓熟视而无睹吧。我们天天用电脑,却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轻轻敲一下键盘,点一下鼠标就能完成我们的工作?大家经常谈论遗传、基因话题,然而我们对于遗传学又了解多少呢?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相信天圆地方的神话、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狂论,我们知道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宇宙的尽头,银河系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而这些结论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警察可以通过罪犯遗留的指纹破案?从电报到电话再到互联网,这一步步是如何实现的?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历史呢?
 
这些问题或许会令非专业人士望而生畏,近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发现与发明的里程碑”丛书却能让人在轻松愉快中畅游科学世界。丛书包括丽莎·扬特的《现代天文学——拓展宇宙》、《现代遗传学——设计生命》、《法医学——从纤维到指纹》、《现代海洋科学——探索纵深发展》和哈里·亨德森的《数学——描绘自然与社会的有力模式》、《通讯与广播——从有线语言到无线网络》、《人工智能——大脑的镜子》、《现代机器人技术——万能机器的制造》8册。
 
了解科学历史,关注最新动态
 
当今,科技的发展速度惊人,从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就能略知一二。科普作为对科学知识的介绍性书籍,不仅仅要描述古老的科技,更重要的是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所以,尽管最早的开拓者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这套书所论述的重点是20世纪以来甚至是当今的研究者们。
 
据丛书的责编谭燕介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与美国的Facts on File出版公司已经合作了4年之久,这家出版社每年都会把当年的图书目录给他们,所以他们能够跟国外的科普图书保持基本同步。其中“发现与发明的里程碑”这套丛书就是2007年才在美国刚出齐的。
 
用传记勾画科学的发展脉络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这些名字都能够紧密地与科技革命联系在一起,这些革命代表了现代科技中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每本书都选取十余位对各自所在领域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按照他们的历史年代排列,组成这个领域的发展史,每一章都以传记的形式记述这个科学家的个人性格,在这一学科的经历、遇到的专业难题以及最有价值的贡献。每一本书分别涉及一个独立的领域:海洋科学、现代遗传学、现代天文学、法医学与数学等。
 
每一卷的传记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种顺序反映了作为个体的研究者们的重大成就的变化过程,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常常是枝蔓缠绕,不那么容易一下子看清。每个人的具体成就都离不开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也离不开他们工作中的协作者以及给他们的研究提供帮助的外界力量。牛顿有一句名言:“倘若说我能(比其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位科学家或发明家的成就都不是无源之水,而他们甚至要经过一个跟前人暗暗较劲的过程才能超越他们。作为个体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也与他们的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乃至别的地方的人发生着种种联系,有时还得益于广泛的集体的努力,例如20世纪末启动的政府赞助与私人赞助,它们都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帮助。科学家与发明家们不但影响着经济、政治与社会力量,反过来也受着它们的影响。
 
“传记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文学载体,受众群也较广,使用这种方式来介绍科学发展史,可以将原本晦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鲜活,使得它可以被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学生群体所接受。”丛书的译者之一侯然表示。
 
译者朴淑瑜也认为:“用传记的形式来写会让人读起来很轻松,这很适合我们这个‘快餐’时代的读者要求。这套书不仅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而且还含有很大的信息量,让人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获取知识。”
 
在传记之外,每本书还备有扩展阅读。每一章后面都附了一份年表以及扩展阅读的建议。另外,在每本书的末尾还附有学科发展年表。在书中还插入了一些工具条,以便给我们提供一种更好的视角,从而更快地进入到那个由科学家与发明家共同构建的世界中去。
 
是科普,更是励志
 
“因为这本书是一本以人物传记为主的科学普及类图书,每介绍一个人物,都会从他们小时候讲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们对科学的执着态度是分不开的。作为每一个享受着今天的科学成果的人们,都应该对他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心存感激。”译者刘彭如是说。
 
这套书不仅仅是科普书,由于科学家本人的故事也是本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科学家们执着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能给读者很大的激励。
 
正如译者朴淑瑜所说:“人类科技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科学家们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所取得的,人类生活也因此更加便利,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科技的进步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更为可贵的是科学家们对科学和梦想的执着,面对失败和挫折时那种坚韧的精神,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所不具备的。所以阅读这套书,不仅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科技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到发明家们的这种精神,因为科学家和发明家们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让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还有那些能激励人、鼓舞人的永不凋谢的科学精神。”
 
埃德文·哈勃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家庭,毕业后他在一所高中担任西班牙语和篮球教师,由于对天文学的热爱,他转行到天文学,经过对星云不懈的观察研究,最终提出了当时引起巨大震动的“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星系”的说法;物理海洋学家阿林·文十几岁时从附近电话工厂的废品堆里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发明创造,后来进入了对物理海洋的研究领域,最终发明了著名的潜艇“阿林文号”;14岁的农场少年费罗·泰勒·法恩斯沃斯穿行在土豆田里,一个特殊的话题引起了他的想象,他突然意识到电子可以向他父亲的犁一样来来回回地拉,留下像光一样的画卷,就是这个男孩发明了电视。
 
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既有趣味性,又能让读者从他们的奋斗过程中受到激励。这套书不同于以往的科学家的传记,并不是仅仅写科学家的优点,而是真实地刻画他们的性格,让我们看到科学家们的另一面。他们也并不都是从小就品学兼优,他们也难过,也忧郁,有的科学家会有怪癖……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让人觉得很亲切。
 
丛书译者郭红霞认为:“将个人的奋斗经历与科学的进步历程挂钩,既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能使阅读更加有趣。使科学发展打上了人性的光芒。”她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无数科学家不断奋斗、不断积累的结果。正是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得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了解我们未知的世界。对于很多现代科学家而言,科学研究大多是在书屋、实验室中完成的,但对早期科学家而言,科学研究往往与危险同在。他们不惧危险,甚至为科学献身,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
 
而今我们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看课外书,其实像这样的科普书对孩子是大有好处的。侯然说,“这套书的受众群主要是中学生,通过阅读这套书,他们可以接触到课堂教学无法给予他们的生活体验,而且还可以近距离接触科学大师们的生活点滴,这将极大地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将有助于他们更早地,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谭燕说:“在发达国家,科普教育应该是在初中左右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国家一般是到高中以后。我真心呼吁我们国家的科普年龄层能逐步下降,这样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这套书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科学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人与科学进步的同步性。同时又以高中生为阅读对象,写作上偏重可读性和故事性。在一个个故事中,读者不仅了解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会被科学家的光辉经历所感染,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景仰。
 
译者刘彭也表示:“因为不是像教科书那样简单的说教,里边很多的故事都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科学家的性格,让你喜欢上这样的科学家,从而激发对科学家的喜爱甚至崇拜的感情,能让读者在读书的时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这套书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而且受益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各个层次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很多。谭燕告诉记者,在做这套书的过程中,译者们不断地被感动,编辑们也是不断地被感动,一方面是感动于那些科学家,另一方面是感动于科学的奥妙。
 
朴淑瑜认为:“这套科普丛书与国内同类图书不同。这套丛书中的相关事实都有确凿而权威的史料依据,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诠释技术的发展历史,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历史,信息量很大。”
 
这套书对于成年人是一个补课的过程,因为有好多东西我们并不知道。并且每一章后面的《扩展阅读》栏目,里面会有作者推荐的一些供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另一方面,作者在对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进行介绍时,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和严谨的专业术语,这也使得这套图书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侯然介绍道。
 
相关链接:
 
丛书作者哈里·亨德森与丽莎·扬特是美国的科普文坛中的一对伉俪。
 
哈里·亨德森是一位撰写科技、计算机技术、数学、传记和历史图书的作家、编辑。他曾在Facts On File出版公司出版过《在计算机与电子太空中的就业机会》、 《信息时代的私密空间》、《现代数学》(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1997年最佳“青少年图书”)、《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被《选择》杂志重点推荐。
 
丽莎·扬特是一位有40年经验的教育及纪实作家。她撰写或编辑的图书有50多部,都是科学家的传记,特别是女科学家和与医学或生物学相关专题。丽莎·扬特的系列书籍包括《从事科学和数学的女性》、《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及《当代女科学家》。其中《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一书获得《书单》杂志着重点评,《当代女科学家》一书被提名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最佳“青少年图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