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谋划未来谱新篇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创新三期工作巡礼(上) |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其合作者利用我国研制的国际第一台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在高温超导体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观察到了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模式。相关结果发表在3月14日的《物理评论快报》(PRL)第100卷10期上,该论文同时被选为当期的“编辑提示”文章。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本土发现超导电子能谱的新现象,它的重要性有待时间检验,但这是一个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给予了如是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强调:“这个新仪器的研制和这个新发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分证明了自主研发尖端科学仪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而且,这对于基础研究中新现象的发现以及提高我国科研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恰逢物理所成立80周年,这一科学成果的诞生无疑是最好的贺礼之一。
80年来,物理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物理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为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曾作过如下评述:“20世纪初年,近代科学开始进入中国。一个世纪以来各领域在中国都已萌芽、成长,达到‘本土化’的阶段了。其中物理学的发展与中科院物理所有密切的关系……”
依托深厚积累 点开花 面结果
当前,物理所已经走过了创新三期的前两年。面对创新三期确定的目标,物理所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物理所广大科研人员的勤奋工作,也来自于物理所长期深厚的积累。纵观过去的两年,物理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6年,物理所李方华、范海福、万正华、胡建军、汤栋等完成的“微小晶体结构测定的电子晶体学研究”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年,以物理所研究员施均仁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的文章获得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奖。
——2006年,物理所韩秀峰研究组完成的“新型磁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原理型器件”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堪称高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代表。
——2007年,物理所张杰、盛政明、李玉同、魏志义、董全力等完成的“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的产生和传输”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张杰、盛政明、魏志义等完成的“强场物理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
——2007年,物理所汪卫华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一种全新材料——“金属塑料”,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
——2007年,物理所陈小龙研究组碳化硅晶体生长已实现产业化。
……
正是源于长期深厚的积累,物理所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整体实力。就全所科研成果的产出而言,“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全所科研人员“你追我赶”的拼劲下,物理所已经呈现出“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可喜局面。
植根基础研究 优化资源配置
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给予强有力的稳定支持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主要前提。历史上,科学研究曾是贵族的职业。现如今,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对于本土的基础研究机构都给予了持续稳定的支持。由于国情的不同,目前我国还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国外的做法给予了物理所诸多启示。
进入创新三期之后,物理所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一是通过试行保底工资等措施,大大缓解了科研人员的压力,起到了稳定人心、激发创新热情、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二是对于经费不足但具有重要创新思想的研究项目,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及时给予重点支持。物理所近年来若干重要科研成果的产出,充分证明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面向国家需求 调整科研体制
目前,科研工作中普遍实行的课题组长负责制是上世纪80年代物理所在科技体制改革中闯出的一条新路。几十年的发展证明,这种“包产到户”的科研体制曾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进入知识创新三期以来,通过对研究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思考,物理所确定了“基础研究要做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工作,应用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和国家需求作实实在在的贡献”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的调整必然带来科研体制的变化。为了满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性研究乃至工程性研究的需要,物理所开始探索建立研究中心制,推进应用研究从课题组长负责制向科研团簇制转变,从而集成多个研究组的优势,围绕共性方向形成大的研究攻关团队,更好地推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工作。目前,物理所的清洁能源中心和材料计算中心已经组建,特殊材料研究中心、新型光电信息中心、空间材料中心以及配合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工程研究中心正在筹建。物理所又一次适时而变,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完善评价机制 促进原始创新
近年来,物理所在科研上突飞猛进的成绩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已经把物理所列为自己的参照对象。
如此令人惊喜的成就并没有冲昏物理所人的头脑,反而引起他们更加理智、深远的思考:要想为国家做战略知识储备,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仅凭发表论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作出原创性和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确定目标、达成共识之后,物理所在创新二期科技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不同岗位、不同类型工作相适应的研究所内部科技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考察工作的创新性、系统性以及可持续性,考察团队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并充分采纳国际同行的评价意见;对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主要考察工作的战略性、原创性、技术领先性乃至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对于技术支撑体系的工作,主要参考服务质量、技术创新和科学仪器研制与改造的能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含金量”,物理所探索建立的发展态势监测体系,将定期监测全所整体发展态势和创新能力变化,实时分析国内外主要竞争合作伙伴发展态势变化情况,为调整科技布局和政策实施提供依据。
通过评价机制的调整,物理所的科技评价目标已经实现了从简单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到追求有重要国际影响工作、为国家作实实在在贡献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