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17 1:25:59
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入普及应用新阶段
国内首座普及型光伏电站将在江苏如东洋口港建设
 
本报讯 (记者 黄辛)3月11日,南通强生光电董事长沙晓林在上海宣布,他们将在江苏如东洋口港建设国内首座普及型光伏电站,此举标志着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进入实质性普及型应用新阶段。
 
洋口港1兆瓦非晶硅光伏并网电站,使用非晶硅薄膜电池1.6万片,共40个方阵,占地30亩。装机容量1000千瓦,年平均上网电量约115万千瓦时。由强生光电与如东县开发建设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总投资2800万元。
 
专家指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国内市场尚未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的成本很高,目前光伏电每度是5~6元,和普通电价格相比相差十多倍,国内市场还不能承受。
 
强生光电首座光伏电站采用该公司生产的最新非晶硅薄膜电池,建设所需的主体材料和综合成本大为下降。目前,在国外建设1兆瓦光伏电站需要投资800万美元,国内运用晶体硅电池建设的1兆瓦光伏电站示范项目投资额达6500万元人民币,而强生光电首座1兆瓦并网电站成本为2800万元,下降近60%。随着薄膜电池转换率提升和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尽快使1兆瓦并网电站建设成本降至1500万元,使上网电价逐步接近火力发电成本,并在洋口港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基础上,向5兆瓦、10兆瓦以及30至50兆瓦特大型电站拓展,为普及应用太阳能作出突出贡献。
 
强生光伏电站使用的非晶硅电池采用新型EVA双层玻璃层压封装技术, 比多晶硅产品寿命更长,提高了户外使用时抵抗恶劣环境侵蚀的能力,节约了维护成本。这种非晶硅薄膜电池具有显著的弱光效应,在早晚、雨雾等弱光条件下仍可发电。在同样光照条件下,非晶硅薄膜电池比晶体硅电池年发电量增加12%~15%。
 
同时,此非晶硅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功率衰减小,这一特性使非晶硅薄膜电池更适合用于高温、荒漠地带使用和建设光伏电站。
 
目前,我国边远地区仍有3000万无电居民,解决他们的用电难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民生大事。我国现有荒漠土地约200万平方公里,如果利用其中的百分之一来建设光伏电站,其发电总量就相当于全国所有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及其他能源的总和。同时也将为建设防护带、增加旅游景观、防止荒漠退化探索出一条节能环保新路。
 
强生公司今后几年的规划中,将分别在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陕西、四川等边远地区建立一批1~5兆瓦的大型光伏电站,促进和推动太阳能在中国全面普及及应用。
 
此次首期1兆瓦薄膜电池光伏电站项目,每年将产电115万度,可以节省同样容量的火力机组用煤约386吨,减少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硫7.16吨,减少氮氧化合物346吨,烟尘102吨,二氧化碳减排1050吨。
 
沙晓林表示,强生光电将实施“两手抓”策略,一手抓太阳能薄膜电池产业的拓展,一手抓太阳能普及型光伏电站建设。在薄膜电池产业拓展上,确定在2008年再上3条第五代薄膜电池生产线,产能为100兆瓦,至年底产能达到130兆瓦,进入世界同类生产企业前十位。到2012年产能达到1000兆瓦,建成中国特大型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进入世界太阳能薄膜电池企业前五强。
 
为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目标,强生光电确定在全力扩大产能的同时,切实抓好电池转化效率的提高,尽快采用双层叠加微晶最新技术,将使转化率提升到7%~8%,并加快原辅材料的配套项目建设,为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创造条件。
 
强生光电作为全球第一家提出建设大规模、低成本、实用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企业,已与德国、瑞士、意大利、加拿大进行技术合作,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整合国内外光伏电站配套技术,如逆变系统、汇流、蓄电、控制系统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薄膜电池板、配件生产到地形勘察、技术设计、设备引进、施工、培训及售后服务,成为“交钥匙工程”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强生光电非晶硅薄膜电池优势,引起了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德国最权威的太阳能杂志详尽报道了强生光电电池生产情况,路透社、福布斯等多家境外媒体也追踪报道。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花旗、渣打、德意志、瑞士、纽约等许多国际著名银行和基金公司纷纷与强生光电洽谈募集资金及上市业务,并愿为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中长期贷款,共同推进这项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光伏产业能否在中国尽快进入普及型、实用型阶段,在应用上出现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国内政策是否有利于太阳能市场启动。鉴于我国太阳能应用步伐缓慢的现状,沙晓林呼吁国家要尽快出台有效的太阳能市场激励政策,建议仿效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做法,采用电价补贴、均电分摊的办法,共同扶持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沙晓林希望政府尽快制定太阳能上网电价政策,第一步确定太阳能上网电价每度3元钱左右,以后逐年递减,直到接近火电发电上网电价,以推进我国太阳能的普及应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