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傅国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13 3:45:37
两本不受注意的旧书

 
最近读的两本都是旧书,一本是小说《周文代表作》,一本是毛彦文的回忆录《往事》,不过也是上世纪80年代写的旧书了。周文其人,现在不大有人知道,即使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很少提及这个人和他的作品。其实,他是个很有才华的早熟的年轻作家,曾受到鲁迅的赏识,在向外国人推荐的左翼作家中,就包括周文。他的另一个笔名是何谷天,成名作《雪地》当时就被译成了英文,因为仰慕鲁迅,特意取名“周文”。他是个有生活底蕴、阅历丰富的小说家,早年在川康军阀部队谋生,目睹、体验了乱世军旅的曲折生活,二十几岁就写出了很有现实批判性、很有审美内涵的小说,这一点与沈从文有相似之处,最后的文学成就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他在踏上文学之路的同时也踏上了革命之路,担任过“左联”的组织部长,抗战以后去了延安,致力于文艺大众化事业,渐渐远离真正的文学之路,成为红色革命的马前卒。
 
周文的小说都是1937年也就是他30岁以前完成的,他笔下的人物、故事特别是心理刻画,都已颇为成熟,文字无论对话、叙述都很从容,许多左翼作家的作品,现在拿起来往往是不堪卒读,满嘴口号,观念先行,内容单薄,人物脸谱化,但周文的作品有血有肉,没有意识形态的痕迹,他只是真实地写出他少年时代熟悉的军阀部队生活,对人性的贪婪、自私和残酷都有很深入的洞察,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是“左翼作家”,很难将他和“左翼”联系在一起。难怪鲁迅给他很高的期许,认为他与张天翼等人希望最大。
 
他和鲁迅交往三年,通信频繁,鲁迅日记中至少有二十多次提及他。可惜他的创作生涯因为革命而中断,他的才华没有尽情地展开,他30岁以后只有一些工作需要的杂文之类,实际上与文学隔绝了。1949年以后他身居马列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前身)秘书长高位,不幸于1952年含冤去世。他的名字和作品也就渐被湮没。长期以来,他的作品集只出过三种,一是1980年他故乡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上下册《周文选集》,二是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一册《周文选集》。我手头的这本《周文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常玉莹编的,1998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收获之一,长篇《烟苗季》和一系列短篇,都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他对20年代动荡时代里军阀生活的描述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文学史应该为这位年轻的作家记上一笔。他之走向革命,在当时也是正常的选择,与他同时代的王实味,比他稍晚的李慎之等人,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优秀青年几乎都走了一条和他相同的道路。周文的命运和他早年的作品都能引发许多的感想。
 
我是因为吴宓才知道毛彦文的,这位吴宓苦恋终生、苦苦追求而不得的新女性,谢世已有多年,她留下的这本回忆录,2007年首次在大陆出版。在民国历史上,毛彦文的人生经历不无传奇色彩,她是浙江江山人,受过完整的新式教育,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与胡适等都有来往,更因为吴宓对她的相思,以及她嫁给民初做过总理、比她大三十多岁的熊希龄,而广为人知,那段少妻老夫的姻缘曾经是报刊争相报道、轰动一时的娱乐新闻。她在回忆录中对仅仅三年的婚姻生活很满意、很满足,她辅佐熊氏生前办有香山慈幼院,熊氏去世她继续主持这个人道主义机构。这大概是她一生事业中最重要的。吴宓曾万里追她,漂洋过海直到欧洲,她为什么拒绝吴宓?回忆录语焉不详,这个谜底也许永远不会有准确的答案了。但她肯定吴宓是一位人文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而兼有几分浪漫气息,而且决不是一个薄情的人。离开大陆后,她在遥远的美国其实也在关心吴宓的下落,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她偶尔看到译成为英文的大陆杂志,其中有吴宓的坦白书,说自己用纯文学的观点教莎士比亚戏剧,现在知道错了,应该用马克思的观点教才正确。她说自己当时气得发指,为吴宓的命运而感喟、悲伤、愤怒。晚年回首往事,这位当年风华照人的新女性心境已归于平淡,她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所写的都是平凡的事,虽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因为事过境迁,也成为平凡的了。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平凡的“往事”才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