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健康保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
——以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为例 |
编者的话
看病难看病贵将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推到风口浪尖上,医疗改革成为今年两会最热的民生话题之一。在中国看病到底贵不贵?哪些人最应该成为医改的受益群体……请看出席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根据政府和私人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范围和具体实现形式,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模式现在主要分为垄断整合型(以英国为代表)、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公共合同型(以德国为代表)和公私互补均衡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等,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健康保障问题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以医疗服务为主导、市场调节为主的美国,日益上涨的医疗费令美国政府和医疗保险部门难以支撑。美国医疗服务的提供主要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不作为主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因而不存在公共提供的弊端。但是从成本效益来分析,美国的医疗提供效率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占GDP的高比例和服务的低可及性。2001年,美国卫生保健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3.9%,仅联邦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达到6.2%。可是在如此高的费用下,还有大约15%的人口没有医疗保险。
英国强调医疗以公平和福利为主,结果导致医疗服务低水平和看病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英国的医疗卫生体系都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既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卫生服务的购买者。由于公立医院完全垄断,竞争的缺乏导致医疗供给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降低、机构利益高于病人利益等弊端,引起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同时,由于价格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调节滞后,不能及时响应顾客需求,导致等待时间的加长,尤其是住院手术需排长队等候,进而蕴涵着一种对大多数人的变相的不公平。为改变上述弊端,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医疗卫生改革。英国政府2005年春签署《发展医疗卫生信息化十年计划》,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德国医院分为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私立营利性医院。德国卫生体系中提供者和购买者的分离比较清晰,两者是合同关系;同时,德国医院的所有权也比较清晰。德国的公平性很好,但是费用比较高。
新加坡的卫生服务体系由公立和私立双重系统组成。尽管新加坡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的数量相仿,但是医疗服务量却差别很大。新加坡政府相信,私营机构在初级保健服务方面费用较低,而且由于市场力量的竞争,一般都能有效地将初级保健服务的价格维持在低水平;同时,政府对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医院进行调控。
(实习生 孙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