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武汉市以及湖北省的改革便掀开崭新的一页。围绕省会城市进行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除了成都就是武汉,因此专家将之看作武汉改革开放30年来遇到的最大的机遇。因为和以前附加式的改革试点相比,这次武汉具备了改革的主体性。
在发展,但不够快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武汉作为重要经济中心的地位具有稳定的延续性:近代张之洞在武汉奠定了工业基础;上世纪50年代国家实施的156项重点工程,湖北省共有9项,有8项在武汉;改革开放以前,武汉在长江以南的经济地位居于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沿海城市的发展,武汉的地位很快被超越。2007年,19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武汉排第12位,南京、成都在武汉之前,大连、沈阳紧随其后,城市间差距都不大,彼此都在竞争。
武汉的优势何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引用省长李鸿忠的四句话作为概括,即大企业多,经济总量大,科教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据资料显示,最新全国500强企业排名,中部地区企业能进入前50名的只有湖北的东风公司和武钢公司,能进入前100名的总共7家。武汉具有成为中部乃至整个长江中上游主要经济中心的条件。
“钢铁、汽车、烟草、石化是武汉的四大支柱产业,此外加上食品、制药等,大工业特色明显。但‘十一五’之前武汉的工业虽然发展,但发展不够快。”叶青认为。
“双环九带”产业布局
产业带分布或产业布局,是城市圈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成为当前的难点。究其原因,不外乎政府出于税收、就业等原因不愿意让企业外迁,企业也要考虑迁出的成本因素。叶青认为,大城市作为总部研发,制造业在周边,这是一个规律。武汉的企业要觉悟,才能把8个城市都拉动起来。
“十八星旗”。研究武汉城市圈地图,让叶青联想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十八星旗”。该旗图案上有内外两圈,各缀有九颗星,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布暗合。“1+8”城市圈的9个城市及各自的工业核心区相当于外9颗星,正在建设中的环绕武汉中心区的郊区产业带,如青山钢铁产业、东湖高新产业、沌口汽车产业、汉口北部的物流产业等相当于内9颗星。内外星相连,正是城市圈要着力打造的产业带。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内外9颗星联系起来。”他说,“未来的趋势希望成为‘双环九带’的产业格局。”目前,武汉、团风、鄂州、黄石已形成钢铁生产和钢材加工的产业带,仙桃、汉川、蔡甸、盘龙、阳逻也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带,还有农产品产业带、汽车产业带,产业布局渐趋明朗。
“1+8+5模式”。依托产业布局,叶青代表认为应重新审视武汉“1+8”城市圈的规划,不如将“1+8”变成“1+8+5”,也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经济规律办事。
所谓“1+8+5”即将武汉作为核心区,将武汉周边的8个城市作为发展区,将更外围的5个县级市(曾都、广水、钟祥、京山、洪湖)作为拓展区。这样不但没有违背中央的精神,还将5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区或县级市纳入城市圈,同时增强了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力量。其中,广水市的鼓风机,随州市曾都区的汽车改装和手机制造,洪湖市的水产品等都具备一定的生产与加工能力,5个县级市围绕城市圈形成互补,延伸、壮大了产业链。
一对一战略。武汉科教资源优势明显,如何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叶青建议实施一对一战略。他曾经参加过湖北最西部城市利川市的课题鉴定会。利川市委托武汉大学进行旅游、交通、城市规划等8个课题研究,研究结果不但容易为地方执政者所接受,而且很快可以转换成政策、措施予以实施,效果明显。
武汉有8所高校属于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所大学一对一地支持8个地级市或副地级市,对于没有自然科学学科的高校就近进行搭配,如让湖北工业大学和中南财大结合起来支持一个市,将对城市及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多学习,多借鉴
有专家提出异议,武汉的支柱产业和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矛盾。例如武钢,首钢都搬家了,武钢怎么办?还有石化,武汉的80万吨乙烯项目于去年底开工,将建成中部最大的石化基地。支柱产业中的钢铁和石化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2007年,武汉关闭了大量小水泥厂,同时继续加大对武钢等企业的环保投入,武钢8家工厂整体搬迁至市区的阳逻开发区,几年来用于节能减排的资金达30亿元。为了武汉的环境,武钢别无选择,治理和投入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机遇来了,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叶青认为是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上都缺乏经验和经历。为此,武汉城市圈需要依据自身特点,吸收各大新区、试验区的成功经验。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也是武汉市必须要做的内容,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对武汉城市圈发展来说也不可或缺,而且要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好”字在前。此外,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中心更值得学习。武汉现在已有5家外资银行进入设立分行,走在全国前列,但要想成为长江中游、中部的金融中心还需假以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