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是撰刻在清华校园中心日晷上的一句铭文,近年来被定为清华校风。
然而,无论清华校方,还是有关清华校史与风物的多种重要文献和书籍,均未对这一铭文的来源与内涵进行说明。这也难怪,当年主持完成日晷这一献礼“工程”的1920级校友华凤翔在其《忆庚申级毕业献礼》这一重要文献中也没有就此进行说明。如此一来人们不免疑惑有加,且对其理解也各行其是。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风物的名称大多经过反复斟酌而确定,并成为彰显清华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胜于言”这一格言显然也由来有自,并有其特定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里的“言”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前者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后者则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那么这一格言究竟典出何处?内涵为何?显然,除了检索校友回忆资料,直接查阅古典文献也是考察其来源的途径之一,而该铭文的内涵也只有根据其来源再进行阐述才更为准确。本文的目的是就这一格言的出处和内涵略陈管见。
在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易经》中,有关言与行(说和做)的重要性即已有所阐述。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下经》)这句话是说:“风自火出,有家人这一卦的象征,君子体察此象,则言语有一定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法则。”这里论及了一定卦象对言行的意义,但没有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易经·系辞下传》)孔子虽在这里强调了言行的极端重要性,但也没有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孔子对“君子之道”可谓孜孜以求。他不仅在申述《易经》时阐发其“君子之道”,更在日常教学中反复申明。这在《论语》一书中多有体现(“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多达90次,显示了孔子对“君子之道”的极端重视)。如何处理言行关系是“君子之道”的题中之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这是出现在《论语》第一篇中的一句话。这里孔子强调了言行的重要性,已经蕴涵了“行胜于言”的基本思想。
接下来,“行胜于言”的思想则是非常明确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
由上可见,无论孔子对《易经》的推演解说,还是《论语》本身的生动记载均表明,“行胜于言”这一铭文与孔子有关言行关系的论说基本一致。鉴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920级校友把孔子有关言行关系的主要思想概括为“行胜于言”篆刻在日晷上献给母校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如果不考察“行胜于言”的来源而仅从字面上分析,那么“先行后言”、“多行少言”、“行而不言”、“重行轻言”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对。但从孔子的论述看,他对言行都很重视,既不认为行动比言语重要,也不偏好行动或者言语任何一方,而是视具体情况来强调言与行或者两者并重。虽然孔子对言、行及其关系的论述在不同场合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主张真抓实干,反对说空话、说大话、说而不做、言行不一。换言之,“行胜于言”的基本含义就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言语与行动在不同场合的功用不同,有时候“行动”更为重要,有时候则“言语”更有效力,因此很难说行动或言语哪个更重要。有人认为“行胜于言”有所偏失,因为该格言强调行动(做或干)而轻视言语(说)。从我们的分析可见,这实际上乃是对“行胜于言”内涵的理解有异。综合孔子在《易经》中的申述与《论语》对孔子言论的记载可知,孔子一方面对言行同等重视,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行动来达成言行一致——这似乎有些矛盾,但言行各自的重要性确实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即便就言语本身,孔子也强调“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十五》意为:君子不根据言论来提拔人,不因为人不好而废弃他的话)”。
也有人认为,“行胜于言”只是阐述了言、行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更重要的知行关系却付之阙如。一般地,“行”离不开“知”,实践离不开理论(认识)的指导,因此似乎有必要加上“行成于思”一语。从我们对“行胜于言”的来源与内涵分析可知,此论也是似是而非。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并不否认理论或认识的重要性,没有提及“知”并不等于忽视“知”,更不是否定“知”的重要性。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箴言“Mens et Manus(Mind and Hand)”只强调“脑与手(手脑兼顾)”或说“知(认识)与行(实践)”的结合,并没有提及“言与行”之间的关系。与此相似,作为清华校风的“行胜于言”也只阐明“言与行”的关系,而没有论及“知与行”的关系,但未提及并不等于否定或忽视后者。显然,无论清华还是MIT,两者都只能在某一方面申明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如按照前述推理,哈佛大学校训只提及“真”。既未提及“善”,也未论及“美”,如此岂不大谬不然?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清华校风的“行胜于言”与作为清华校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语虽然来源有所不同,但都来自中国最重要的经典,都是对“君子之道”的具体阐述,且共同铸就了清华大学的思想灵魂与精神内核。在追求中华文化复兴的21世纪,把“行胜于言”的“发明权”还予孔子不仅名正言顺,也是清华大学的无尚光荣。即便就校园风物而言,校园中心的“行胜于言”与“荒岛”之上的孔子像也可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