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天文学家说,我国古代把天空恒星划分为“三垣”和“四象”共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指城墙之意——三垣的“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都城的繁华街市。三垣之外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像龙,西方的星象如虎,南方的星象似大鸟,北方的星象好比龟与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首,秋冬之交朱雀上升,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开始抬头显现。
也可以这样说,古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而太阳是在不停地运动,于是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的28个区间被称为二十八宿,把这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4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这样就构成了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的星宿群。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和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至农历二月二时的黄昏来临之际,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其实农历二月二正逢惊蛰节气——惊蛰的含义是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蛰伏的虫类。传说这时经过冬眠的龙,也会被雷声惊醒,于是民间也就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为此赋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可见二月二不仅是万物复苏之时,也是大地回春的美好时光。
二月初二是中国特殊的节日,民俗叫作龙头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迎富贵果节……这一天家中停止用针线和剪刀,恐伤了龙目和龙身。人们还晨起以竹竿敲梁,谓之敲龙头,目的是让蛰龙惊起。更有意思的事,在这一天发生的每件事都必须与龙相关:比如孩子们理发称为剃龙须,普通人家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各地也根据自己的习惯,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生活安排——比喻有地方必须吃猪头肉,也有的地方选择这一天回娘家,更多的地方人都习惯在这一天吃爆玉米和炒黄豆。
据说,在二月二吃玉米和黄豆,是因为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有违伦常,玉帝便下令3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压在天宫的一座大山下面。山下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找不着。到了有一年的二月初二,有人翻晒金黄的玉米和黄豆时,猛然想起将玉米和黄豆作为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炒黄豆花,并设案焚香供奉玉帝。玉帝发现人间处处金豆开花,于是放了玉龙,让它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拯救黎民苍生。从此民间便广泛形成了二月二吃爆玉米花和炒黄豆的习俗。
二月二是一个龙抬头的日子,主要还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草木萌动,已经是农民就要春耕播种的时候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也是“春雨贵如油”的特殊时节。另外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于是蛰伏一冬的龙,便成了人们春耕生产最有意味的祈求对象——因此可以说,龙头抬起来了,天象也就升起来了,幸福和未来也在一片光明中变得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