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姜炯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20 23:3:35
六元书 播下拓荒的种子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曾预言2008年将是出版业的寒冬,的确,“纸荒”给出版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是有一股力量正在寒冷的冬季播下文化传播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种子会带来一个嘉奖拓荒者不懈努力的大丰收。
 

   

读书,条条大路多险阻
 
走进书店,动辄几十元的的书价让人有点儿吃不消,买书成了学生以及低收入人群的大负担。网上书店虽是个低价、快捷的解决方案,但又难免无法挑选和退换争议之虞。于是在书店里席地而坐,免费看上一个下午的书成了许多爱书人的习惯。虽说这也算书店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可是经营者也颇多无奈——读者热情造成的书籍损耗由谁来买单?如此看来,读者亲近图书的每一条路都是障碍重重。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三秦出版社低至6元的“中华国学百部”系列,让人喜悦中感到难以置信——这难道是正版书的定价?
 
客观上讲,就中国大陆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书价因素对读者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从北京赴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兰婷介绍,香港图书的定价要在100港币左右,但是香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都要在1万港币左右,因此买书的压力并不大。打开亚马逊的购书首页,图书的实购价格大约在10美元左右。从高中就在美国学习的刘亦潇大学毕业后已经在纽约工作,据她介绍,美国的书价定价不算低,但是美国的图书馆比比皆是,“城里非常多,郊区的每个小区都有图书馆”。同样在美国生活学习的刘晓盈介绍,美国的“砖头小说”定价也就10美元,打完折甚至可以三四美元买下。
 
当前,居高不下的书价并非单纯由于出版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刻意抬高。然而出版成本的上涨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书价上涨客观存在的“不可抗力”。经济总量的提高和近一段时间物价的普遍上涨,导致人力成本上涨等影响因素的产生,必然拉动图书成本的上涨。更重要的是,去年就已经开始出现的“纸荒”现象,更是令纸质出版物成本剧增。据《中华读书报》报道,由于国家关停大量规模小、排放不达标的造纸厂,加上国际纸浆价格的攀升,出版业常用的几种纸张价格截至今年年初的增长都超过了10%,并且尚未出现回落的迹象。“纸荒”造成出版业的连锁反应——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经营风险加大,选题不得不进行压缩。“我这个书界老江湖,也是去年11月初才感觉到新书突然少起来。”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的话反映出去年年底以来图书市场的情况。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曾预言2008年将是出版业的寒冬,在这“荒年”、“灾年”伊始,6元1册的“中华国学百部”,在业界引发了一次不小的地震。图书订货会上,有订货商感慨“这不是在做书,而是在做功德”。在北京几家大型书店询问这套书的情况时,由于尚未上架,很多营业员一脸狐疑地反问:“是正版书么?”并且很确定地断言:“我们近来没卖过这么便宜的书。”据三秦出版社总编赵建黎介绍,当书业同行得知这套书的定价之后,纷纷打电话求证消息是否真实。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三秦出版社交出这100部单本6元的“大手笔”?
 
六元,低收入读者的福音书
 
“我们很清醒,这并不是一个赔本买卖,虽然利薄,但我们相信能赚到钱。”赵建黎介绍。这套书是出版社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的项目,社长亲自挂帅策划,前后历时3年。在策划初期,出版社联合北京世纪山水文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并且得到中华版权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三方共同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认为低价市场的销售空间实际上很大。赵建黎认为,当下国学热正在蔓延,经过一些学者的介绍,广大读者认识了大量国学著作,但不一定看过。但是再经典的作品也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胃口,读者出于这一层考虑,也许就对定价高的国学书望而却步。“我们用杂志的定价做国学书,这样读者买来读,不喜欢的话扔了也不心疼。但是在这期间,读者就不再只是知道这些著作,而是读过它们了。”赵建黎并没有玩笑的意思。
 
中华版权总公司版权管理事业部副总经理马立海介绍,一般图书的利润率是20%,但是这套书核算下来只有5%左右。当时统计数据表明,8元左右的定价已经很低、很合适了,但最后出版社极具魄力地决定将单本价格定位6元,彻底突破读者购买的心理底线。单本利润的牺牲也许会带来整体利润的保证,是为薄利多销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低价书一旦热销,其普及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是高价书难以企及的。世纪山水文化图书发行公司的总经理白忠平打了个比方,买书就好像交朋友,薄利多销才能占有更多的消费者,就好像多个朋友多条路。
 
低定价就需要尽可能严格控制成本。三秦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双色印刷书的定价已经达到每印张1元的定价,在“纸荒”的大环境下,他们怎么将每个印张的定价降至6角呢?据赵建黎介绍,首先是打印刷厂的时间差,利用其设备空置期赶印。通过艰苦地谈判,几厘钱的讨价还价,在出版社承诺现款结算的前提下,印刷成本终于降下来了。赵建黎说,现款结算印费在该社的历史上还没有过。20多年的古籍书编辑经验,以及与大量学界专家的良好关系,令三秦社的编辑成本也低于非古籍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赵建黎笑言“不敢搞大的促销”,一方面利润已经没有折扣空间,另一方面活动的开支也令出版社难以招架,“我们也顶多随书送几根铅笔而已”。
 
三秦社的低价路线已经在去年推出的“国学大书院”系列图书上收到了成功。“国学大书院”一套60部,单册定价18.9元,远低于同期同类图书的定价,去年下半年面世以来销售火爆,已经两次加印。在与白忠平的谈话过程中,卓越网传来消息,“国学大书院”刚刚又一次性出货了500册。这套书的成功让“中华国学百部”的出版方有了主心骨,比“国学大书院”还低得多的“中华国学百部”没有理由不出现更加火爆的销售情况。两套书都是国学类丛书,是否担心销售上的相互影响呢?从丛书策划方了解到的信息是,两套书面向的读者群是不一样的。“国学大书院”主要针对东部发达地区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其单册信息量更大,装帧更加华丽;“中华国学百部”主要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低的人群,主要以普及为主,装帧风格以朴素实用为主。“中华国学百部”已经被列入为“农家书屋”政府采购的书目,小小6元书,分明就是低收入阶层的福音书。
 
普及,真正实现图书的核心价值
 
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图书才能实现图书的核心价值——阅读?马立海说,真正实现阅读价值的书往往是低价书、平装书。高价、精装的图书往往令读者不舍得读,而且读起来也不方便。试想如果睡觉前想翻几页“枕边书”,一册字典般的精装书会给人带来多大的麻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著名古籍专家贾二强教授说:“我也有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但像我们这个岁数,一大本精装书拿都拿不动。”
 
了解到这6元书的情况,贾二强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创意。贾教授表示,现在不只是青年,整个社会对于古籍类图书的接触都很少,而且没有真正的兴趣。身为院长,自己的学生读文史类基础学科并非出于自愿的现状令他很无奈。“某些学者排斥于丹、易中天,我倒不这么看,他们的工作起码让广大观众接触到了这些领域,并且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和热情。”但即便如此,整个社会对这些学科的关注还是不够,重理轻文依然是主流。“我和爱人都是学历史的,也希望我的孩子多接触一些,但是她就是不看,我们给她买了很多成套礼品装的书,现在开没开封都不好说。”从贾教授的话中不难看出,即使有于丹、易中天在普及国学的事业上积极推动,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依然少不了普及类图书的作用。
 
谈到当前的图书市场,贾二强流露出些许担忧。对于图书价格虚高,贾教授很有看法。“每年我们学院在购书一项上的开支就有几十万元,许多书的定价水分很大,最后实销甚至倒四六开,这给读者的压力太大了,许多青年读者被高价书推开。”这些读者不得不去买盗版书,或者在网上下载版权不规范的电子书。面对高书价,很多不合理的读者行为都是被逼出来的。三秦社所做的6元书,很独特的一个口号就是“比盗版便宜”。一方面维护了读者的利益,一方面省去了打击盗版的麻烦。
 
质量,绝不随价格降低
 
赵建黎介绍,虽然在预算的时候强调压缩成本,但是出版社依然选择了包括陕西省印刷厂、西安新华印刷厂在内的3家大型印刷机构承担印刷工作。“如果选择私人印刷厂,也许成本还能降点,但是古籍类书对质量要求比较高,我们不敢贸然交给私人印刷厂去印。”这部书全部采用双色印刷,可以看出,出版社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内容更加美观,加之书籍封面设计朴实中不乏创意,相对6元的定价,绝对物有所值。
 
在纸张的选用上,白忠平介绍道:“我们用的都是特种纸,而且用的都是大品牌。虽然纸价涨了,我们也不能糊弄读者,纸的好坏,读者一摸就知道了。”之所以说这是一套适合阅读的书,与这套书的用纸有很大关系。这套书采用了厚实的纸张,摸上去有略有粗糙的手感,绝对比光面纸禁得住折腾。更主要的是这本书的纸虽然厚,但是分量较轻,适合捧读也适合在枕边阅读,在出门旅行的时候放进行李,也不会增加太大负担。
 
赵建黎说,这次出版“国学大书院”和“中华国学百部”,出版社的理念有些变化。“过去我们总想,我们找最好的版本、最权威的专家,力争在理论上创新,让产品争取成为研究用的参考书。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入门的读者并不关心这些,也没有关心这些的条件,许多大学生对于《红楼梦》都只是‘知道’,但从来没读过,又怎么会关心版本理论创新呢?因此我们这次在装帧和质量上下工夫,这也符合这两套书的功能,读者能通过直观的方式被吸引,并且认可我们的书,加上低廉的价格,他们就不会拒绝了。”
 
除了“硬件质量”,“软件质量”同样没有被忽视。赵建黎说,一般出版社对书的要求是3审3校,但这套书最后达到了5校,并且组织有经验的编辑又通读2次,尽可能地在编辑环节精益求精。
 
“纸荒”也许会带来出版业的“欠收”,2008年也许是出版业的灾荒年。对于三秦社的低价策略,贾二强教授在赞许其对普及传统文化所作贡献的同时,也对是否能在业内形成普遍趋势持观望态度,“一家出版社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有一股力量正在寒冷的冬季播下文化传播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种子会带来一个嘉奖拓荒者不懈努力的大丰收。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