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建堂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5 0:27:59
古籍·鼠·科学认知
 
鼠是人类最早的伙伴之一,中华古籍中具有丰富的“鼠记载”,十二生肖,鼠位第一,民俗文化中还有“鼠咬天开”、“老鼠娶亲”等脍炙人口的传说。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久远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鼠,已具备了科学认知的一面。
 
特征与习性
 
科学认知的要素,首先是特征与本质。最早对鼠类作出科学认知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鼠,穴虫之总名也,象形。”鼠类最本质的习性就是穴居,凡穴居者大都可名之曰鼠,如貂鼠、貛鼠等。这就从宏观上,较为准确地概括了鼠类的生活习性。另外,鼠是象形字,鼠字的篆体组合:首先是上下结构,其上半体,像鼠锐利的四齿,因为老鼠好齿伤物品,故突出其四齿的锐利;下半体是左右结构,左边像其爪子,右边像其鼓腹与细长的尾巴。这是关于鼠外在特征的准确的线条概括。另外,从其不同的异名上,也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其特征。宋人罗愿《尔雅翼》云:“鼠,盗窃小虫,夜出昼匿,穴虫之黠者,其种类至多,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南阳人叫其锥鼠,因其嘴尖且善于抱土造穴;北方人名其老鼠,是因为其年寿最长。成语云“首鼠两端”,是因其行路时,不时地左右张望,性多疑而不果断。又曰礼鼠、拱鼠,天气晴朗时就蹲坐穴口,见人就交其前足,上下打拱,像给人作揖一样,情似礼貌。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特征、习性的认知,是最全面而又准确的:“鼠形似兎而小,青黑色。有四齿而无牙,长须露眼。前爪四,后爪五。尾文如织而无毛,长与身等。五脏俱全,肝有七叶,胆在肝之短叶间,大如黄豆,正白色……鼠孕一月而生,多者六七子。”除对其外貌特征作了精确的描述外,对其内脏还作了生理解剖角度的准确说明,尤其指出其超常的繁殖力是根治鼠害遇到的障碍。李时珍的解释接近当代生物学的科学说明,在对鼠的认知上,显示出古人的精细与理性。
 
功用与类别
 
分类认识,是科学认知的有效方法之一。古人不仅认识到鼠的总体特征是“穴居”,且对林林总总的鼠,已作了大致不同的分类。鼠类一般分为家鼠、田鼠、水鼠、林鼠、沙鼠等。一般意义上,我们说的是家鼠,如胆小如鼠、投鼠忌器、贼眉鼠眼、老鼠过街、子鼠丑牛等。但恪守格物致知信条的古人,“鼠”视野是十分开阔的,根据鼠的产地与功用,不自觉地予鼠以轮廓性的分类。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已记载了15种鼠,现今可解读的有以下7种:鼯鼠,即《荀子·劝学》所云:“鼯鼠五技而穷”,是一种可飞可爬的鼠。鼵鼠,即陇西的“鸟鼠同穴”之鼠。鼢鼠,即能在地中穿行者,今之田鼠,一曰偃鼠。鼷鼠,鼠类最小者,啮人不痛,又叫甘口鼠。鼸鼠,即今在田野里,能鼓起腮帮衔粮食的鼠。鼬鼠,即今之所说的黄鼠狼,善捕鼠。鼫鼠,李时珍云:鼫鼠处处有之,居土穴、树孔中,形大于鼠,能像人一样站立,交前两足而舞,好食粟豆,与鼢鼠俱为田害。鼢小居田,而鼫大居山,即《诗经》所云“硕鼠”。《说文解字》载鼠10多种,今可解读的略与《尔雅》相同。《本草纲目》是古籍中关于动植物的集大成著作,所载之鼠,较为详尽。即:家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老鼠。田鼠,活动在田间的鼠类,有3种。一曰鼸鼠,鼠皮毛为灰色,会在地下筑粮仓的鼠;一曰黄鼠,皮毛为黄色,可以蹲坐似人作揖打拱,故又叫礼鼠、拱鼠;一曰纹鼠,皮毛有条状花纹,很乖巧,以水灌出后,可供儿童玩耍。水鼠,生活在水中,李时珍曰:“似鼠而小,食菱、芡、鱼、虾”,今江南处处有之。除此外,还有林鼠山鼠等,此又显示出古人认知上的丰富性与条理性。
 
开放与域外
 
先民对鼠的科学认知,还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意识。见于古籍中关于“域外鼠”的记载,表面上满足了古人猎奇的审美心态,实质上折射出古人早期的开放意识。如《神异经》中有关“火鼠”的记载:“南荒之外有火山,昼夜火燃;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可以作布。”据传,汉时西域常献此“火浣布”。到魏初时,人们就怀疑其真实性。文帝曹丕以为,火性酷烈,火中的生命无法存活。于是著《典论》,说火鼠是子虚乌有之事,以绝后世之妄闻。及明帝立,恰巧西域使者至而献火浣布,事实胜于雄辩,与曹丕开了一个大玩笑。这说明当时荒外的确有火山奇鼠,耐高温,身上长着长毛,用其毛编织成的衣服,经高温发生化学反应,变得洁鲜如初,故称之火浣布。此说,正史中也多有记载,恐怕火鼠不是空穴来风。据说,希腊维库加是一个长期存在活火山的地方,至今还生活着一种火山鼠。《神异经》云:“北方层冰万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焉;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热;其毛八尺,可以为褥,卧之祛寒;其皮可以蒙鼓,闻千里;有美尾可以来鼠,此尾所在,则鼠聚。” 一些曾经到北极考察过的研究人员认为,文中所描述的“鼠”,与现在唯一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麝牛,无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都非常相像。于是一些学者惊叹:《神异经》作者东方朔,是踏上北极第一人。不管怎说,“冰下磎鼠”材料的来源是可靠的,绝不是无稽之谈或想象不实之词。此亦为中土之人,关于北极动物最早的文献记载。火鼠、冰鼠皆域外之鼠,是古人开放意识的结晶。
 
格致与寓意
 
古代朴素的科学认知,都是古人原生态格物致知的结晶。鼠早就伴随着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早就进入了先民们的文化视野,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格致出许多关于鼠的真知灼见,并沉积下深厚的、寓意深刻的经典“鼠语”。首先,鼠类是一种独特的中药材资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鼠肉,气味甘、热、无毒,烤熟吃,是一味儿科的良药;做羹喝,可疗产妇乳汁不通;鼠肝,捣烂外敷,主治箭镞不出;鼠胆汁,滴目治眼睛昏花,滴耳,治耳聋;四足及尾,主治妇人堕胎易出等,但不知是否有过临床的验证。其次,鼠类的皮毛可制作裘与毛笔。如貂鼠、土拨鼠,做成裘,甚是珍贵,取暖、挡风,下雨不湿。黄鼠狼可捕鼠制蛇,其毛与尾,可制作优质的毛笔,严冬使用,笔头也不会折损。另外,还有“以鼠制鼠说”。黄鼠狼就是可以捕鼠的。据传,更具奇妙之用的是:雄鼠的外肾(阴囊),刮去阴干后,盛于青囊之中,令男女青年佩带,令人媚悦;人见之无不喜欢,有求必应。这可能有些夸张,笔者是不相信的。显而易见,这些鼠类的功用,都是古人通过格致后获得的。另外,通过格鼠,人们获得了生存智慧的启迪,李斯格“仓中之鼠”与“厕中之鼠”后,曾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才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诗经·相鼠》感叹:看那小老鼠且有皮毛、容止、体貌,而人却不讲礼仪,是人而不如鼠也。《诗经·硕鼠》,将不劳而获的人比作仓中盗吃的大老鼠;老鼠过街、首鼠两端、胆小如鼠、贼眉鼠眼、黄鼠狼给鸡拜年等,都从语用学的角度,赋予鼠以特殊文化符号的寓意。
 
总之,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汉语语境中的先民们,对鼠早就有过科学的认知,鼠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鼠年话鼠,可再一次领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