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姜炯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3 21:59:28
位梦华的爱斯基摩情结

位梦华(左)在北极科考。 

曾9次赴北极、1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结交了为数不少的爱斯基摩人朋友;享受过在北极圈的静谧环境里读书、写书的乐趣。这些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经历,却统统发生在极地科考专家位梦华身上。得知位老先生不仅年近70依然坚持工作,并且还写了不少科普类著作,想来他一定读书不少。
 
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办公室第一次见到位梦华,你很难将面前这位中等身材、略显消瘦、说话不紧不慢的老人与一位极地探险家联系起来,但的确是这位老人曾经只身一人独闯北极,深入爱斯基摩人聚居区,成为第一个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中国人。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思考的?
 
讲起读书,位梦华说自己读书“不多”,更多的是“翻书”,但是要呼吁大众多读书,“现在生活很紧张,大家都很忙,竞争很激烈,很少能坐下来看一本书。现在的休闲方式也多多了,看电视占了很多的休闲时间。回家之后很疲劳,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很舒服,也不用动脑筋”。但是,凡事有得就有失,看电视虽然舒服, “画面‘哗哗’地就过去了,根本不入脑子。书则可以反覆地看,能琢磨出很多道理”。
 
位梦华说自己最近系统完整地读了《论语》,虽然原来也学过只言片语,但这回是抽出时间把它从头到尾看了一下。他说大家都应该看看《论语》,了解一下“孔子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他的一些标准”,特别是年轻人。但同时他也感叹“年轻人很少愿意去看《论语》了”。
 
“比如说孔子讲‘有教无类’,他提倡大家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谁都应该来学习。在那个时代,他认为不只是当官的、有钱的人才能去学习,这就很难得,现在社会上这个也很难得。”从“平等”这个概念,他谈到自己的爱斯基摩“兄弟”。他告诉记者,诸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毛利人、澳大利亚土人等少数民族,都是从亚洲迁移出去的,和我们都是平等的,“从基因上讲,我们是兄弟,我们有同一个祖先”。
 
谈到自己喜欢的书,位梦华还提到了老子。位梦华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思想开放,西方的东西都进来了,我们的思想就有点儿“飘飘然”,观念开始发生混乱。大家开始急于发财,现在也的确有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因此社会容易变得浮躁,我们的文化、道德、传统也都受到了冲击。《道德经》用最简洁的文字,却能让我们“冷静下来”,“一个民族千万不能有暴发户的心理,这是很危险的”。
 
相对于文艺作品,位梦华显然更加喜欢阅读反映中国古人思想的著作。他说我们现在有必要去探寻古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现在提倡的“和谐”思想在2000多年前的先哲那里就提到过了。
 
挥之不去的爱斯基摩情结
 
位梦华不仅看书,还写书。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极地科考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的作品获得过包括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冰心儿童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在内的多项殊荣;他创造过中国第一部有关南极政治与法律的专著、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系统介绍北极情况的书、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系统介绍南极情况的书等多项“第一”。
 
位梦华原来是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最初赴两极科考也是以地质考察为主。后来因为自身兴趣和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他转向了对极地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他欣赏孔子的平等观念,也由此引申出一个略微有些沉重的话题。1991年他第一次从北极回来,对记者讲述了当时通用的“爱斯基摩人”的意思,他提到那其实是印第安人对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带有贬义的称谓,意为“吃生肉的人”。而一些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自称“因纽特人”,是“真正的人”的意思。“大概是出于尊重少数民族的考虑,我们后来就用‘因纽特人’统称了北极的土著居民,事实上因纽特人只是爱斯基摩人的一支,代表不了所有的爱斯基摩人,现在造成这样的误解,可能跟我当年的表述也有关系。后来在书籍上这样的用法很泛滥,对读者是个误导。”位梦华本着知识分子的责任心,撰文《为爱斯基摩人正名》来纠正这个错误。
 
在位梦华的描述中,爱斯基摩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受到南方印第安人的阻挡,无法进入温暖的大陆,只能在北冰洋沿岸生存;他们面对荒凉、寒冷、暴风雪、半年黑夜半年白天等等严酷的生存环境;他们很长时间以来依靠简单的武器同凶猛的北极熊搏斗,捕食巨大的鲸鱼维持生存。
 
位梦华尊敬这个民族,在位梦华的著作中,爱斯基摩人被称为“最伟大的猎手”;他愿意和爱斯基摩人交朋友,他说爱斯基摩人很直率、开朗,喜欢你就把你当做家人一样,虚伪的东西很少;他研究爱斯基摩人的文化,说从爱斯基摩人可以看到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甚至能折射出整个人类文明的去向;他也同情这个民族,他提到爱斯基摩人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向现代化飞跃的过程,但是同时也面临失去自己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传统的危机。
 
在对于极地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位梦华必须翻阅大量专业之外的书籍,“涉及到生物方面的,就要读生物学方面的书;涉及到历史方面的,就要读历史方面甚至考古方面的书”。他说自己不是学这些学科的,就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弥补,同时这也是自己的兴趣,“这些方面的书籍也很有意思”。说着,位梦华拿出两本正在读的英文著作: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和In the Belly of the Whale: Trade and War in Eskimo Society。前一本是一位美国学者的著作,位梦华说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值得一读;后一本是他朋友,一位同样在研究爱斯基摩人的学者的作品。
 
位梦华不喜欢凑热闹,他说自己在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中的小木屋中读书、写作的感觉很好,很安静、没有外界的打扰,适合思考问题。在他的办公桌上摊着几本诗集和字帖,他却说看那些都是消遣,自己的作诗、练字也算不得精通。不过我们还是在他的著作中找到一首他写来自况的律诗,可以概括他的前半生:
 
天命之年听天命,
 
一人独作北极行。
 
腾云驾雾过大洋,
 
履冰卧雪斗白熊。
 
艰难困苦寻常事,
 
风餐露宿自从容。
 
日月星辰绕我转,
 
独立极点望苍穹。
 
位梦华最近又完成了近百万字的科幻小说,也在积极联系下一次北极之行,虽然年近七旬,但他事业上的赤子之心依然永葆青春。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