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享的知识才能产生力量 |
地方科技平台建设典型经验交流会在沪召开 |
“最新数据显示,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的3年半中,注册用户数累计达12.8万人,服务量累计达203.2万次,其中70%的服务对象是企业。服务对象已覆盖了除青海和我国台湾地区之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在海外也具备了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博士的专题报告,在1月17日~18日由科技部在上海召开的地方科技平台建设典型经验交流会上,引起了来自科技部、财政部等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100多位领导和专家的共鸣和好评。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科研仪器投入逐年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科研效率。然而,科研仪器重复购置以及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所造成的浪费也随之产生。国务委员陈至立曾提过的MODIS地面卫星接收站的例子就很典型:“美国仅用16套,就形成覆盖全美的数据网络,满足军民两用需求;而我国2004年已拥有了17套,各地区还有几十套的购买计划。”事实上,这样的资源浪费例子举不胜举。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共享的知识才能产生力量。”权威数据表明,我国科学仪器目前平均利用率不到25%,而欧盟国家则全负荷运转。差别何在?不是少经费,也不是人家“大方”,关键在于有没有知识服务业这个撬动“沉睡资源”的支点。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自2005年正式启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本次会议上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资源物质与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共享存量科技资源并积极提供开放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重大科研、生产活动和重大工程建设,明显提高了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盘活了上百亿元的国家存量科技资源,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增强了政府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全社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步增强,社会科技创新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在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的带动下,各地方结合本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平台建设工作。上海、北京、重庆、江苏、浙江等地方科技平台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初步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0%的省市制定了地方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并设立了专项资金,约1/3的省市科技平台建设经费占科技投入的比例超过20%。
以上海为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从最初的推动科技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互动上来,显著提升了自主创新效率。例如,宝钢集团为降低炼焦用煤成本,曾组织力量开展1500℃高温下“配煤规律”的课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价格昂贵、使用频率并不多的仪器设备,始终没有将炼焦的全过程真实模拟出来。借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共享系统,宝钢不仅找到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台特殊的高温光学显微镜及技术,还与应用技术学院在配煤课题及相关研究上结成了全面合作关系。结果,宝钢优质煤的用量降低了5%~10%,每年节约用煤成本三四千万元,而且提出了一系列配煤新概念和理论,实现了企业和高校的双赢。
“事实证明,几年前略显超前的观念非常正确。”上海市科委基地处处长陈杰感到欣慰。从2004年7月起步至今,全市已有151家单位的1291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通过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其中公共财政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率达到了95%。“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已覆盖上海市六大重点领域科学数据,总量达到6TB,其中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等特色领域的数据共享已形成国内领先优势。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为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释放平台的服务潜力,上海和江苏、浙江等省启动了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此外,江苏、浙江、重庆等地方科技平台的建设也各有特色。在本次交流会上,各地代表纷纷介绍了本地区科技平台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