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天文学家率先登上南极内陆最高峰 |
将安装首台我国自主研制的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 |
本报南京1月21日讯(记者朱小卫)继2005年1月18日我国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冰盖冰穹A顶峰后,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于2008年1月12日再次到达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此次南极科考因中国天文学家率先步入南极内陆最高点并将建立自动观测站而备受各国关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获悉,此次科考包括在南极内陆最高点海拔4093米冰穹A处开展天文台址综合考察,和安装我国首架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进行天文观测。这标志着人类立于南极冰盖之巅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的里程碑。
此次天文台址综合考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南极高原天文自动观测站,其主要目的是系统测定天文选址参数,为不远的将来人类在南极内陆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提供详尽的科学依据。自动天文观测站由发动机、主控计算机、卫星通讯、太阳能板、自动气象站,以及观测大气视宁度(seeing)、天空背景、极光等一系列设备组成。此次在南极内陆最高峰冰穹A安装的我国自主研制的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届时将监测南极天顶20多平方度内的所有天体,进行变星监测及统计分析,寻找系外行星、超新星等。CSTAR是南极第一套光学天文观测设备。
据南京天光所专家介绍,南极冰穹C已被证实是目前地面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按地形的相似性,我国科考队员最先登陆的冰穹A很可能会是更好的天文台址,这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2006年底,我国天文学家和天文仪器专家共同提出了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的研制计划,即中国南极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的研制,该计划由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合作完成,其中望远镜主体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制。
CSTAR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同一个机架上构成的小望远镜阵,角视场为4.5°×4.5°,焦比1.2,分别配置白光和g、r、i 4种滤光片,探测器为1k×1k的帧转移CCD。为了检验望远镜在南极极端环境下的工作状况,4台望远镜分别进行了低温环境试验。经过短短10个月的时间,CSTAR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2007年10月10日通过验收。
本次天文台址综合考察活动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领导,是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天文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已纳入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核心计划——熊猫计划。其中,望远镜部分包括CSTAR和3台50cm/75cm的施密特望远镜(AST3),目前,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正在研制AST3,计划于2009/2010年安装在冰穹A。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介绍,今年我国天文学家随内陆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最高点,开启了由中国领导的南极天文国际合作项目。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天文观测的技术水平,而且为我国在暗物质、暗能量及系外行星探测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步入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这次参加南极内陆远征的天文学家是国家天文台的周旭研究员和紫金山天文台的朱镇熹副研究员。作为中国天文学界首批赴南极科考人员,他们将肩负在冰穹A安装、调试天文设备,建立天文自动观测站的任务。目前,他们精神饱满、身体状况良好,正在为即将开展的天文自动台站的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