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副研究员,年近退休的他表示,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要经历这么一次折腾。他所在的学校是在2006年年末进行本科教学评估的,但院里人手不够,从2006年9月份开始,连他这样的“老弱病残”也只好上阵。
原本就有高血压等病的他,在忙碌了一个多月后,病情加重,但苦于任务重,他只好上午去医院打点滴,中午就赶回学校继续上班。这样的状态他坚持了将近一个月。而作为一名老教师,方前想到的还是以学校的大局为重,所以,尽管在工作中有很多委屈和不满,都隐忍在心头,“学校那么重视,一级一级都下了死命令,谁都不敢怠慢,何况我就要退休了”。方前表示,除了他,还有一些老师也带病工作,甚至有一位老师的父母生病了也不敢离开岗位去探望,因为“评估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重要了”。
身在其中,方前感慨,前两年听被评估的学校抱怨说劳民伤财,现在整个过程经历下来,果然不假。以学生试卷为例,方前原来所在的学院经过调整合并之后,包括一些学生试卷在内的很多资料都散失了,就只能印制出来重填、判卷、归档等。除试卷外,教学大纲、教案等基本的东西,方前还要跟同事一块儿,对所有文件进行全面修整,甚至是重新编写,总之就是要使一切符合标准。方前表示,其实在教育部提出评估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些东西这么重要,要知道的话,至少院里也会重视这些资料的保管。因此,方前认为,在这点上,学校的造假也属无奈之举。
但是,对学校的做法,方前还是不太赞成。比如,对于所谓的亮点,学校和院里不管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会尽力扶持,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些应该重视的,平时教师呼声较高的事情,采取的却是能凑合就凑合,实在不行就将之在评估的对象里直接抹掉,不作为评估对象列进观测点,专家组也不知道学校需要改进的地方究竟在哪儿,更别说提出整改意见了。
对于这样的本科教学评估能否达到教育部提出的20字方针的初衷,方前持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学校的整体建设是学校宏观层面上的事情,与师生关系稍微远一些,可师生在这上面的参与激情很高,颇有参政议政的味道。但是,作为本科教学评估,是和全校师生密切相关的事情,反而是搞行政的老师最忙碌,真正搞教学的反而降为从属地位,基本上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整个事情就是本末倒置。”就评估的一些指标,方前认为,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情况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应该让学生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情况;其次是同事,同事之间的评价尽管会存在私人关系方面的因素,但在评价上,也会因为彼此了解多一些而相对客观一点。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的理念,更应该是被全校师生认可,能够持续发展并与时代相适应的。所以,办学理念应该让教师来给学校打分,而不是看学校提出的口号是否符合某种时代需求。而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评判,实际上不能一概而论,如有些学科重实践,有些学校重理论,不一而足。倘若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考评,势必会出现矛盾。(本报记者 赵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