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彬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 21:51:19
高校评估方式需要商榷
 
某国家重点大学青年教师、教育学研究者古乐(化名)2007年7月刚工作便赶上了学校的本科评估,为了准备系里的迎评材料,应系领导要求,暑假期间未回远在西部的家,他作为大学老师的第一个暑假几乎完全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评估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有些做法却确实很值得商榷。”古乐说,教育部花纳税人的钱,就必须对这笔钱负责;政府将钱拨给高校,这笔钱用得怎么样?当然要有一个监控,没有评估就没有改进,也没有提高,从这个本质上来讲,评估非常关键。
 
古乐认为,评估为五年一评,全国这么多高校,教育部连地方院校都评估,这样的评估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因为带有政绩观,所以在短时间内评估部门必须要向上级部门拿出一个成绩来,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很多系统性造假行为的发生。
 
古乐表示,这样的评估其实是一件非常短、平、快的事情,很容易出“效果”。但事实上,高等教育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政府今天投入50元,可能10年后才能产出51元”,但是作为行政管理者,却很难顾及教育研究者所考虑的这些问题,而更多地是把教育当做一种短期的行政管理来操作,如果这样的话,“教育的人性化”,“教育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至关重要的核心工作势必都屈从于这种机械的操作。
 
对于目前高等教育界争论已久的高校愈来愈行政化这一老大难问题,古乐认为,这中间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哲学)。“为什么北大、清华在民国时期还能有那样的特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的校长都很有自己独到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这也就造成了北大、清华当时各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受到了国内各界甚至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而现行评估制度的“单一、缺乏多样性”,评估标准缺乏灵活性,则助长甚至加速了目前这种不良状况的发展。为了通过评估,学校领导层不得不按照评估标准的硬性要求“补课”,因为在评估指标中,如果有一个方面不达标,就会拖累整个评估的结果。
 
“高等教育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话,那只能造成全国高等学校向一个方向瞄准,向一个模式看齐,这就非常容易造成“千校一面”情况的发生。(本报记者 陈彬采访整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