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知识的半衰期极短,如果只掌握一些具体知识却缺乏科学精神,帮助普通民众提高科学素养的效果不大,却一定会误导民众。遗憾的是,过去的科学教育偏重具体知识,而忽视科学精神,结果常常是科普人士反而更加缺乏科学精神。如此一来,科学普及反而往往成为传播错误观念的渊薮。我把这一不正常的现象称之为“科普悖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中,长期以来流行的“科学主义”开始受到批判,在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领域中,至少极端的科学主义已经少有提倡。只有科普界很奇怪,原教旨的科学主义仍然甚嚣尘上,很有影响,学术和思想的落伍显现无疑。我以为,这正是中国科普界“科普悖论”的典型表现。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科学的两大支柱是逻辑与实验。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相对来说,中国古人缺乏对于逻辑严格性的狂热追求。无论是公孙龙这样的“名家”,还是重视逻辑的墨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史上都处于影响较小的边缘地位。唐朝玄奘西行求法,带来了印度佛教中分析和认识论色彩最强的唯识宗教义,也带回了古印度高度发达的逻辑(因明)。然而,虽然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举世公认,但是唯识宗却三传而歇,因明最后也少有传承。中土流行的禅宗和净土宗等都不以逻辑和分析见长。就佛教本身而言,这自然有其深刻的因缘,也很难简单地判断结果的优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人对逻辑不够重视的传统,构成了发展近代科学的重大障碍。
因此,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在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都科学讲堂上演讲《什么是科学》时,特意介绍了最能体现古希腊人重视逻辑的“芝诺悖论”,是很有见地的。吴教授颇有先见之明地特别提醒:“我们中国人听这个问题就说:‘你就是狡辩,怎么追不上呢?你是开玩笑。’不是的,他们很认真。芝诺的观点推动了西方数学和逻辑的发展。这个难题目前也不能说得到很好的解决。”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在这样明确提醒和特别说明之下,居然有些资深的科普人士仍然不能理解,反而一本正经地论证兔子的确可以追上乌龟。他们甚至呼吁,“在推广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就更具有讽刺意义了。
我想,在没有接触吴教授的讲演内容之前,因为缺乏哲学史和科学思想史的知识和训练,缺乏对逻辑精神的理解,大概许多国人都会有类似看法。但是,这样的认识如果发生在专业的科普人士身上,就耐人寻味了。也许是,长期在知识单向传播的“缺失模型”中受到熏陶,而缺乏反省和自我批判态度的缘故吧。无论如何,由“芝诺悖论”引发的反应确实彰显了“科普悖论”的严重性。
说句实话,我虽然不太认同某些传统科普人士的许多理念,但他们毕竟为科普事业作了他们的贡献,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受到尊重。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想从学理上阐明这样的观念:从传统科普向科学传播的理念转变果真刻不容缓,科学传播事业的确需要引入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资源和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令人心情沉重的“科普悖论”。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